●   当前位置:农历网 > 相学 > 相学 >
2018年五运六气详解与运用
(日 期:2017-05-05 15:04:58  作者:feifeng  )

运气学说又被称为“五运六气学说”,是一门利用医学对气象运动规律进行探讨和研究的科学,“五运六气”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五运指的是行星运行规律对金、木、水、火、土五要素构成的物质造成影响的五种现象,而六气则指的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讲解五运六气的含义与运用。

 

2018年五运六气详解与运用

 

运气学说来源于古人对于天文地理人事对应关系的长期观察,寻找其总根源,是以地球生物圈为基准宏观规律的总结,其中有其理,有其象,有其数。数是指万事万物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规律的数学模式,数是五运六气的核心,数学是科学之母。

 

 

五 运

运,是运动,有转动的意思。五运,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简称。木、火、土、金、水,在地为五行,在天为五运。五运是利用五行的相生相克理论,再配合天干的阴阳作为理论工具,以此来分析每年的气候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并得出了五种不同类型的气候(风、热、湿、燥、寒)。

十干化运

十干配五行如前所述,即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用此以说明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它是固定不变的。另外,十干又可以化五运,即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用此以预测和说明每年不同气候之变化规律,它是动而不居的。这里所谓化,就是化生。甲己化土,就是凡逢甲年或己年,则为土运;乙庚化金,就是凡逢乙年或庚年,则为金运;丙辛化水,就是凡逢丙年或辛年,则为水运;丁壬化木,就是凡逢丁年或壬年,则为木运;戊癸化火,就是凡逢戊年或癸年,则为火运。

关于十干化气运,其释意有三:

(1)五行胜负化运说:

甲己化土,甲为阳木、己为阴土.木本克土,但一胜之下,必有一负,阳木亢则害,气过胜则怯;而土为万物之母,木非土不荣,故阳木从阴士而化。乙庚化金,乙为阴木,庚为阳金,金本克木,故木从其所不胜。丙辛化水,丙为阳火,辛为阴金,不足之阴金遇有余之阳火,则化而为水。丁壬化木,丁为阴火,王为阳水,水本克火,不足之阴火为有余之阳水所淹;水本生木,水为木生而竭尽其力,故水从木化。戊癸化火,戊为阳土,癸为阴水,土本克水,但不足之水遇有余之土,则水枯土燥而火化。

(2)岁首天干相生化运说:

岁首天干相生说从每年正月月建的阳干按五行相生规律进行推演而化为运气的。逢甲年或己年,如前述甲子纪月所述的甲己起甲子,即前一年十一月的干支为甲子,则当年正月首建丙寅,因丙为阳火,火能生土,故甲己化为土运。逢乙庚年,乙庚起丙子,即前一年的十一月的干支为丙子,则当年正月首建戊寅,因戊为阳土,土能生金,救乙庚化为金运。逢丙年或辛年, 丙辛起戊子,即前—年十一月的干支为戊子,则当年正月首建庚寅,因庚为阳金,金能生水,故丙辛化为水运。若逢丁年或壬年, 丁壬起庚子,即前一年的十一月干支为庚子,则当年正月首建壬寅,因壬为阳水,水能生木,故丁壬化为木运。逄戊年或癸年,戊癸起壬子,即前一年十一月的干子为王子,则当年正月首建甲寅,因甲为阳木,木能生火,故戊癸化为火运。

(3)五气经天化运说:

五气经天化运是根据古代传说,在观察天象过程中曾观察到有五种色气经过太空而临及东西南北二十八宿中的有关星度,即素问·五运经天所述: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戌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巳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戌巳)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夫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如图l所示,中心同内为五天之气;第二囤为二l‘八宿所占方位及其度数,如虚星位于正北,其所l与度数为十度;第三圈为干支所占方位,乾坤巽艮代表四隅;第四固即外囤为东西南北四方;最外层的戊分和己分处代表天门地户。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丹者,红色也,是说在观察天象时见有丹天之火气越过牛女奎壁四宿之上而下临戊癸方位,故戊癸应为火运。

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黅者,黄色也,是说在观察天象时见有新天之土气越过心尾角轸四宿之上而下临甲己方位,故甲己应为土运。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苍者,青色也,是说在观察天象时见有苍天之木气越过危室柳鬼四宿之上而下临丁壬方位,故丁壬应为木运。

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素者,白色也,是说在观察天象时见有素天之金气越过亢氐昴毕四宿之上而下临乙庚方位,故乙庚应为金运。

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玄者,黑色也,是说在观察天象时见有玄天之水气越过张翼娄胃四宿之上而下临丙辛方位,故丙辛应为水运。

所谓戊己(戌巳)分者,奎壁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这是讲天门与地户所在的星宿方位。戊己代表方位,戊为西北,己为东南。奎壁二宿在(戌)戊位,角轸二宿在己(巳)位。戊(戌)位为天门,己(巳)位为地户。

关于天门地户之说,历代虽有一些解释,但皆不详尽。一般按方位与四时相配而言,西北为秋冬,是万物闭藏之时,应为地户;东南为春夏,是万物盛长之时,应为天门。那么,这里为什么说西北为天门而东南为地户呢?我们体会其涵义有两个方面:

一是按古人对天体的视运动规律,当春分二月中之后,月渐就阳道,日躔(躔,有历行之意)壁初,之后则依次而南;至秋分八月中之后,日渐就阴道,日躔由翼末移交于轸,而后依次而北,至春分二月中又复始于奎壁。据此,气候变温,万物冒地而出,皆从日躔壁初开始,因其所在方位为戊分,故称此位为天门;而气候变凉,万物收敛人藏,皆从日躔冀末开始,因其所在方位为己分,故称此位为地户(不以翼末而以角轸为地户者,是因翼末之后即交于轸,则角轸正当其令,故以角轸方位为地户)。二是根摒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阴阳转化规律,奎壁位于西北之星度,而西北配四时为秋冬,冬至一阳生,从此万物萌生于地下而后出冒于地,故称西北乾位为天门;角轸位于东南之星度,而东南配四时为春夏,夏至一阴生,从此万物长极而后收敛人藏,故称东南巽位为地户。

以上十干所化的运,叫做中运,盖天气在上,地气在下,而运居天地之气的中间,故谓中运,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 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随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就是说,天气欲降,则居中的运先降;地气欲升,则居中的运先升。此中运通主一年的岁气,所以叉称大运、岁运。它是以土运、金运、水运、木运、火运的次序逐年递变。此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 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例如,甲年,则阳土统司全年之运;己年,则阴土统司全年之运。乙年,则阴金统司全年之运;庚年,则阳金统司全年之运。余类推。

由于十干有阴阳之分,而阳为太过,阴为不及,故十干所化之运就有太过和不及之别。但又由于有六气和岁支等的相加,可对一些太过之岁运形成抑制而对不及之岁运形成相助的既非太过义非不及的平气之岁,其具体内容俟后详述。

 


太过不及与平气

(一)太过不及

太过,指主岁之运气旺而有余,如逢甲年、丙年、戊年、庚年、壬年、皆为阳干之运,阳为太过,故其运气太过;不及,是指主岁之运气衰而不足,如连乙年、丁年、己年、辛年、癸年,皆为阴干之运,阴为不及,故其运气不及。举例来说:

甲己之岁,均为土运主事,但逢六甲年(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为±运太过;逢六己年(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为土运不及。土气太过,则雨湿流行,本气胜也;土气不及,则风乃大行,本气衰而木乃乘之。

丙辛之岁,均为水运主事,但逄六丙年(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为水运太过;逢六辛年(辛末、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为水运不及。水运太过,则寒气流行,本气胜也;水运不及,则湿乃大行,本气衰而土来乘之。

戊癸之岁,均为火运主事,但逢六戊年(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为火运太过;逢六癸年(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为火运不及。火运太过,则炎暑流行,本气胜也;火运不及,则寒乃大行,本气衰而水来乘之。

乙庚之岁,均为金运主事,但逢六庚年(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中)为金运太过;逢六乙年(乙丑、乙亥、乙酉、乙未、乙巳、乙卯)为金运不及。,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本气胜也;金运不及,则炎火乃行,本气衰而火来乘之。

丁壬之岁,均为木运主事,但逢六壬年(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为水运太过;逢六丁年(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为木运不及。木运太过,则风气流行,本气胜也;木运不及,则燥乃大行,本气衰而金来乘之。

凡属太过之年,时未至而气先至;不及之年,时己至而气未至。如甲、丙、戊、庚、壬太过之年,各运之气都先于大寒节而至;乙、丁、己、亥、癸不及之年,则各运之气都后于大寒节而至。故《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太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天。《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运有余,其先至;运不及,其后至。都是说明这种情况。

(二)平气

如上所述,岁运有太过和不及。然而,岁运也有既非太过又非不及的所谓平气之岁。此太过、不及和平气三者,称之为五运三纪,即《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所谓: 三气之纪。五运中,木运的太过曰发生(气有余则发生),不及曰委和(阳和之气委屈),平气曰敷和(敷布和气);火运的太过曰赫曦(阳光炎盛),不及曰伏明(阳不彰而光明伏),平气曰升明(阳升而明);土运的太过曰敦阜(高厚),不及曰卑监(气陷则屈而不化),平气曰备化(土含生万物无所不备不化);金运的太过曰坚成(坚刚成物),不及曰从革(不及则从火化而变革),平气曰审平(杀伐适中);水运的太过曰流行(水满则流溢),不及曰涸流(水少则源流干涸),平气曰静顺(平静柔顺)。

为什么能产生平气呢?平气的产生是运与运、运与岁支、运与气相合,运得其制约或资助,结果形成了运的既非太过又非不及之平气,也就是张景岳《类经图翼》所说的:运太过而被抑,运不及而得助之意。

(1)运与运相合:运与运相合包括当年中运与新运交接之日干相合和时干相合两种:但每年运之交接总是在年前大寒节日,故这里所谓交接之日干或时干是指新运初交的大寒日干或初交时辰的时干。若非交接之日干或时干者,则不能形成抑制或相助而成平气之运。运与交接的日干相合,如:

一九二五年为乙丑年,乙为阴金,金运不及,而初交的大寒日为前一年的十二月八日.其日干支为庚戌,日干为庚,庚为刚金,金运太过,不及的乙运得太过的庚运相助,则形成了平气。  

一九五一年为辛卯年,辛为阴水,水运不及,而初交的大寒日为前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其日干支为丙寅,日干为丙,丙为阳水,水运太过,不及之辛运得太过之丙运的相助,也形成了平气。

一九七七年为丁巳年,丁为阴水,木运不及,而初交的大寒日为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二日,其日干支为壬午,日干为壬,壬为阳木,木运太过.不及之丁运得太过的壬运相助,也形成了平气之岁运。

运与交接的时干相合,如:

一九一二年为壬子年,新运交接的时辰为庚寅,其时干为庚,壬为木运太过,庚为金运太过,太过的木运被太过的金运所抑,则形成了平气;

一九五二年为壬辰年,新运交接的时辰也为庚寅,故同样形成了平气。

一九九二年为壬申年,新运交接的时辰也为庚寅,也同样可形成平气。

又如一九七三年为癸丑年,而新运交接之时辰为癸巳,其时干为癸,癸为火运不及,得交接之时的癸火相助,这虽非同气中以阳助阴,但也属同气相助,故也可以形成平气;

一九九一年为癸酉年,而新运交接之时辰为癸巳;二0一四年为癸巳年,而新运交接之时辰也为癸巳,此均可形成平气。

再如一九六七年为丁未年,而新运交接的时辰为丁亥,时干为丁,丁为木运不及,但得交接之时的丁木相助,也属同气相助,同样形成了平气;

一九八七年为丁卯年,而新运交接的时辰为丁亥;二0 0七年为丁亥年,而新运交接的时辰为丁亥,也均可形成平气。

以上运与新运初交的日干或时干相合而形成平气,叫做干德符。所谓符者,合也。所谓合者,即同气相合,如乙与庚合、丙与辛合、丁与壬合、癸与癸台、丁与丁合等等。然而,这种干德符平气之年常不能预期,只能根据当年的年干及其新运交接之日干或时干来依法推算而知。

至于有些书上在产生平气的干德符中还包括有甲与己合、戊与癸合、以及运与新运交接的月干相合等提法,经我们就现有资料查对和推算的结果,并无此种实例,尚待进一步证实。其所以没有这种实例的原因,盖凡甲年或己年,其月的干支应起于前一年的十一月为甲子,则十二月为乙丑(一般新运交接的大寒日多在十二月),甲己为土运,乙为金运,不属同气,故非相合。凡戊年或癸年,其月干支应起于前一年的十一月为王子,则十二月为癸丑,这样,它们只能与癸相台,然而戊为阳火,癸为阴火,若逢戊年,虽能与十二月的月干癸相合,但阳火得阴火之助则更为太过,非平气可言;若逢癸年,则癸虽与十二月的月干癸也可相台而形成平气,可是这种情况只能是同气相助,而非癸与戊合。另外,还有提出以丁亥年与新运交接之日干壬相合作为“干德符”的举例,但经我们查对二百多年的历法,并未找到此例,也待进一步验证。

(2)运与岁支相合:运与岁支相合是指当年运的天干与岁支方位的五行属性相合,形成同气相助而成为平气。,如癸巳年,癸为阴火,主火运不及,而巳为南方之火,火遇火而得助,则可形成平气。这种情况在六十年的甲子中,有六个年份,即乙酉、丁丑、己丑、己未、辛亥、癸巳年。

(3)运与气相合:运与气相合是指当年的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合,即太过的中运之气被在上的司天之气所抑而形成了平气。如戊辰年,戊为阳火,主火运太过;辰为太阳寒水之气也太过,水能克火,太过的火运被太过的寒水所抑,则形成了平气。这种情况在六十年的甲子中共有六个年份,即戊辰、戊戌、庚子、庚午、庚寅、庚申年。

 


主运

主运,就是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分主年和各个季节的岁气,它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所以叫主运。主运在一年中分五步运行,是以其相生之次序从木运开始,再火运、再上运、再金运,至水运而终。五运分主一年各个季节的具体时问各占七十三日零五刻,木运(初运)都是从大寒日开始,火运(二运)于春分后十三日交;土运(三运)于芒种后十日交,金运(四运)于处暑后七日交,水运(终运)于立冬后四日交。

要了解主运和客运,还须先弄清楚五音建运、太少相生和五步推运等问题。

一)五音建运

五音是宫、商、角、征、羽,为土、金、木、火、水五行的声音,即宫为土音、商为金音,角为木音、征为火音、羽为水音。古代音乐以弦丝多少而分有高与低、长与短.、清与浊的不同,宫音弦丝最多,故其音最长、最低、最浊;羽音弦丝最少,故其音最短、最高、最清;商音弦丝次多,故其音次长、次低、次浊;征音弦丝次少,故其音次短、次高、次清;角音弦丝多少适中,救其音也介于长短、高低、清浊之间。

二)太少相生

五音建运并分太与少以说明运的太过与不及,已如上述。这里所说的太少相生就是指这种五音建运中的太与少以五行相生和阴阳变易迭生规律所产生的相生关系。因为,五行和五运相生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牛水、水生木,所以五音建运的太少相生次序也与五行和五运的相生次序相同,也是木之后为火、火之后为土、土之后为金、企之后为水、水之后又为木,即角之后为征、征之后为宫、宫之后为商、商之后为羽、羽之后又为角。但是它又有太少之分和阴阳变易迭生关系,因事物总是在一胜之下必有一负,一负之下必有一一胜,《素问·天元纪大论》谓:有余而往,不及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也即张景岳《类经图翼》所说:盖太者属阳,少者属阴,阴以生阳,阳以生阴,一动一静,乃成易道。所以说,每年不论中运、客运或主运.总是太之后必为少、少之后必为太的相生关系。

然而,每年的主运总是从角开始,到羽为终,年年如此。主运的太与少是决定于当年的中运,以中运的太过或不及来推知主运初运是太还是少;而每年客运的初运都是以中运为起始,年年在变,其太少应与当年中运的太过或不及相符台。

现以丙辛水运年为例:丙为阳水,水生水,则是阳水生阴木,而阳水属太羽、阴木属少角,故太羽生少角;木生火,则是阴木生阳火,而阴木属少角:阳火属太征,故少角生太征,火生土,则是阳火生阴土,而阳火属太征、阴土属少宫,故太征生少宫;土生金,则是阴土生阳金,而阴土属少宫、阳金属太商,故少宫生太商;辛为阴水,水生木,则是阴水生阳木,而阴水属少羽、阳木属太角,故少羽生太角;木生火,则是阳木生阴火,耐阳术属太角、阴火属少征,故太角生少征;火生土,则是阴火生阳土,而阴火属少征、阳土属太宫,故少征生太宫;土生金,则是阳土生阴金,而阳土屈太宫、阴金属少商,故太宫生少商。

三)五步推运

五运,为每岁的主运,即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运:一年中每一运占七十三日零五刻为--步,五运共合三百六十五天零二十五刻,是为五步。每岁主运起于木运,主春令,在音为角;木能生火,故二运为火运,主夏令,在音为征;火能生土,故三运为土运,主长夏,在音为宫;土能生金,故四运为金运,主秋令,在音为商;金能生水,故终运为水运,主冬令,在音为羽。

岁运有阳年太过与阴年不及之分,故主运也有太与少之别。从岁运的太过或不及开始,按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即可定出当年主运的初运是为春木太角还是春木少角,然后再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规律顺推,以定出主运的二运、三运、四运、终运的太或少。若主运的初运为太角,则二运为少征、三运为太宫、四运为少商、终运为太羽;若主运的初运为少角,则二运为太征、三运为少宫、四运为太商、终运为少羽。

一年之主运分五步,这种以每年中运的太过或不及来推定当年主运初运的太与少,再以主运初运的太或少来推定主运的二运、三运、四运、终运的太或少的五步推算法,就叫做五步推运。

关于客运的推算法,则以中运的太过或不及来定出客运初运的太或少,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规律顺推五步而终,但必须是从中运开始。

现就主运、客运的具体推算法,举例详述如下:

一九八四年为甲子年,中运为土运太过,配五音为太宫,则当年客运的初运也为太宫。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太宫生少商,则客运的二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客运的三运为太羽;太羽生少角,则客运的四运为少角;少角生太征,则客运的终运为太征。再从中运的太宫开始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太宫由少征所生,少征由太角所生,则知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太角;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又顺推,太角牛少征,则当年主运的二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官,则主运的三运为太宫;太寓生少商,则主运的四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太羽。

一九八九年为己巳年,中运为土运不及,配五音为少宫,则当年客运的初运也为少宫。出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少宫生太商,则客运的二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客运的三运为少羽;少羽生太角,则客运的四运为太角;太角生少征,则客运的终运为少征。再从中运少官开始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少宫由太征所生、太征由少角所生,则知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少角;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又顺推,少角生太征,则主运的二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宫,则主运的三运为少宫;少宫生太商,则主运的四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少羽。

一九八五年为乙丑年,中运为金运不及,配五音为少商,则客运的初运也为少商。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少商生太羽,则客运的二运为太羽;太羽生少角,则客运的三运为少角;少角生太征,则客运的四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富,则客运的终运为少宫。再从中运的少商开始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少商由太宫所生、太官由少征所生、少征由太角所生,则知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太角;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又顺推,太角生少征,则主运的二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宫,则主运的三运为太宫;太富生少商,则主运的四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太羽。

一九九0年为庚午年,中运为金运太过,配五音为太商,则客运的初运也为太商。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太商生少羽,则客运的二运为少羽;少羽生太角,则客运的三运为太角;太角生少征,则客运的四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宫,则客运的终运为太宫。再从中运太商开始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太商由少官所生、少宫由太征所生、太征由少角所生,则知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少角;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又顺捧,少角生太征,则主运的二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宫,则主运的三运为少富;少宫生太商,则主运的四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少羽。

一九八六年丙寅年,中运为水运太过,配五音为太羽,则客运的初运也为太羽。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太羽生少角,则客运的二运为少角;少角生太征,则客运的三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宫,则客运的四运为少宫;少宫生太商,则客运的终运为太商。再从中运太羽开始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太羽由少商所生、少商由太宫所生、太宫由少征所生、少征由太角所生,则知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太角;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义顺推,太角生少征,则主运的二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宫,则主运的三运为太宫;太宫生少商,则主运的四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太羽。

一九八一年为辛酉年,中运为水运不及,配五音为少羽,则客运的初运也为少羽。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少羽生太角,则客运的二运为太角;太角生少征,则客运的三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官,则客运的四运为太宫;太宫生少商,则客运的终运为少商。再从中运少羽开始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少羽由太商所生、太商由少宫所生、少宫由太征所生、太征由少角所生,则知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少角;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又顺推,少角生太征,则主运的二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官,则主运的三运为少宫;少宫生太商,则主运的四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少羽。

一九八七年为丁卯年,中运为木运不及,配五音为少角,则客运的初运也为少角。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摊,少角生太征,则客运的二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宫,则客运的三运为少官;少宫生太商,则客运的四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客运的终运为少羽。由于中运为术少角,与每年的主运始于木运棚合,故不需再进行逆推,因当年主运的初运就是中运少角;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叉顺推,少角生太征,则主运的二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官,则主运的三运为少官;少宫生太商,则主运的四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少羽。放本年客运各运的太少与主运各运的太少相符合。

一九八二年为壬戌年,中运为木运太过,配五音为太角,则当年客运的初运也为太角。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太角生少征,则客运的二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宫,则客运的三运为太官;太宫生少商,则客运的四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客运的终运为太羽。由于中运为木太角,与每年主运始于木相合,故不需要再进行逆推,因当年丰运的初运就是中运太角;然后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太角生少征,则主运的二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宫,则主运的三运为太宫;太宫生少商,则主运的四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太羽。故本年客运各运的太少与主运各运的太少也相符合。

一九八八年为戊辰年,中运为火运太过,配五音为太征,则当年客运的初运也为太征。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太征生少宫,则客运的二运为少宫;少宫生太商,则客运的三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客运的四运为少羽;少羽生太角?则客运的终运为A角。再从中运太征开始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太征由少角所生,则知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少角;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次序顺推,少角牛太征,则主运的二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官,则丰运的三运为少宫;少寓生太商,则主运的网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少羽。

一九八三年为癸亥年,中运火运不及,配五音为少征,则当年客运的初运也为少征。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摊,少征生太宫,则客运的二运为太宫;太宫生少商,则客运的三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客运的四运为太羽;太羽生少角,则客运的终运为少角岛再从中运少征开始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少征由太角所生,则知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太角;然后也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顺推,太角生少征,则主运的二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官,则主运的三运为太官;太富生少商,则主运的四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主运的终运为太羽。

以上五步推运中,以中运推客运和主运各步的太或少。

如以一九八一年辛酉年为例,辛为水运,当年中运为水运不及的少羽,其客运的初运也为少羽,二运为太角、三运为少征、四运为太宫、终运为少商;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少角、二运为太征、三运为少宫、四运为太商、终运为少羽。

又如一九八二年为壬戌年,壬为木运,当年中运为术运太过的太角,其客运的初运也为太角,二运为少征、三运为太宫、四运为少商、终运为太羽;当年主运的初运也为太角,二运为少征、三运为太宫、叫运为少商、终运为太羽。

 


四)五运交司时刻

每年主运分五步,即始于初运木,而后二运火、三运土、四运金、终运水。每运所占日时数,前面虽已叙及,但每运究竟起于何曰何时、终于何口何时?则需进一步确定,以期预测主运客运的常变和异变。


初初刻、初刻和正刻。它是代表一个时辰中前后不同的时刻数。古人曾将一昼夜分为百刻,有十二个时辰,故每一时辰分得八刻二十分(一刻为六十分)。将八刻二十分又分成前后两半,则前四刻前的十分为初初刻、前四刻为初刻、后四刻前的十分为正初刻、后四刻为正刻。

申、子、辰年,巳、酉、丑年,寅、午、戌年,亥、卯、未年。它们代表岁支,有阴阳之分,即申、子、辰、寅、午、戌为阳,巳、酉、丑、亥、卯、未为阴。在年的干支相配中,必然是阳支与阳干相配、阴支与阴干相配。如壬申、甲申、丙申、戊申、庚中年、甲子、丙子、戊子、庚子、王子年,戊辰、庚辰、壬辰、甲辰、丙辰年等,皆为阳支与阳干相配;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年,癸酉、乙酉、丁西、己酉、辛酉年,乙丑、丁丑、己丑、辛丑、癸丑年等,皆为阴支与阴干相配。阳支配阳干,则为阳年;阴支配阴干,则为阴年。

各年五运的交司日上是相同的,如初运皆起于大寒日、二运皆起于春分后十三日、三运皆起于芒种后十日、四运皆起于处暑后七日、终运皆起于立冬后四日。但各运在交司时刻上,则稍有差异。

凡逄阳年,初运皆起于阳时;凡逢阴年,初运皆起于阴时。如申子辰年或寅午戌年,皆为阳年...其初运皆起于阳时的寅或申;而巳酉丑年或亥卯未年,皆为阴年...其初运皆起于阴时的巳或亥。但在阳年中,初运起时又有差异,申子辰年起于寅时,寅午戌年起于申时;阴年中,初运起时也有差异,巳酉丑年起于巳时,而亥卯未年起于亥时。故从中可看出,就其一日中之交司时刻来说,阳年一般较早,阴年较迟;而阳年中,申子辰年较寅午戌年稍早,阴年中,巳酉丑年较亥卯未年稍早;但阴年的巳酉丑年比阳年的寅午戌年较早。也就是说,在六个阳年和六个阴年的十二年中,各运所交司的时辰按表中所列的岁支分组,从寅到丑依次而下,与月建次序相吻合。

就每年各运的具体交司时刻而言!初运与二运、三运与四运的时同刻不同,三运、四运比初运、二运错后一个时辰,而终运又比三运四运错后一个时辰。如,申子辰年,初运与二运皆起寅时,但所起刻数有差异;三运与四运皆起于卯时,但所起刻数也有差异;三运、四运起于卯时,比初运、二运的寅时错后一个时辰;终运起辰时,比三运、四运的卯时又错后一个时辰。其它各年也类同。

若按各年岁支阴阳分组而言,同一运的各年交司之时辰虽有差异而交司之刻数完全相同。如初运,各年交司之时辰虽有寅时、巳时、申时、亥时之差异,但所起刻数皆为初初刻;二运,各年交司之时辰虽有寅时、巳时、申时、亥时之差异,但所起刻数皆为正一刻;三运,各年交司之时辰虽有卯时、午时、酉时、子时之差异,但所超刻数皆为初二刻,等等。

总之,主运的五运交司日时说明了一年五个季节的常令气候的始与终,知此者,方可观其客运的先至或后至,以及早而防之。

客运

客运也分五运,但它与主运的五运不同。主运是指每年五个季节的气候常变,如春温、夏热、长夏湿热、秋凉、冬寒之常变,年年如此。然而,客运是指每年五个季节的气候异变,如春应温而反寒,则为时己至而气未至;春应温而反热,则为时未至而气先至;等等,它是逐年轮变,十年一周,因其变异之时暂而不居,加容之往来,故叫做客运。

每年的客运也分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步,每步也各占七十三日零五刻。客运的各运特点也和五行属性相一致,即木风、火热、土湿、金燥、水寒。

客运的推算方法,已如前述。它是以每年的中运(大运、岁运)为基础的,即中运是年客运的初运,然后从初运开始再以五行相生的次序顺推而定出客运的二运、三运、四运、终运。例如乙年和庚年,中运为金运,则客运的初运也为金运;金生水,故二运为水运;水生木,故三运为木运;术生火,故四运为火运;火生土,故终运为土运。乙年庚年虽皆为金运,但尚有太过与不及之分,乙年为金运不及,故客运的初运为少商,再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规律推出客运的二运为太羽、三运为少角、四运为太征、终运为少宫;而庚年为金运太过,故这一年客运的初运为太商,再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规律摊出客运的二运为少羽、三运为太角、四运为少征、终运为太宫。

丁、壬两个年份的五运,其客运与主运完全相同,而其余八个年份则五运的始与终是随年干的变动而变更,主运与客运并不相同。《素问·六元正纪火论》中,除了在主运的初运角之下注有初字、在主运的终运羽之下注有终字外,还在丁年和壬年这两个年份中的主运初运少角或太角下注有正字,此正字即表示了在丁、壬两年中,五运之气是客主相同的,诸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则应时而至,气候一般以主运的常变为主,而客运的异变较小。

壬、癸、甲、乙、丙五年的主运初运皆起于太角;然后,从初运开始按五行和太少相生次序再推出其它二运、三运、四运、终运的太或少。如:

逢壬年,主运的初运既定为太角,太角生少征,则二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宫,则三运为太官;太宫生少商,则四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终运为太羽。

逢癸年,主运的初运既定为太角,太角生少征,则二运为少征;少征生太富,则三运为太官;太宫生少商,则叫运为少商;少商生太羽,则终运为太羽。

其它逢甲年、乙年、丙年,其主运的初运、二运、三运、四运、终运均和以上壬、癸年相f司。

以上壬、癸、甲、乙、丙五年,其主运皆以太角为之旨,并以此再推出其它各运的太或少,故称此五年为太角壬所统。

若逄丁年,主运的初运既定为少角,少角生太征,则二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宫,则三运为少宫;少官生太商,则四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终运为少羽。

逢戊年,主运的初运既定为少角,少角生太征,则二运为太征;太征生少宫,则三运为少宫;少宫生太商,则四运为太商;太商生少羽,则终运为少羽。

其它连己年、庚年、辛年,其主运的初运、二运、三连、四运、终运均和以上丁、戊年相同。

以上丁、戊、己、庚、辛五年,其主运皆以少角为之首并以此再推出其它各运的太或少,故称这五年为少角丁所统。

这里所谓“统”,是统领的意思,即一旦初运之首既定,则其它各运以此而依次推定。它正像我们称阴历每年一月为正月、阳历每年一月为元月一样,其正字和元字,皆有为首和统领之意。

 


关于太角壬和少角丁所统问题,是以主运而言的,按理在主运中就应该叙述;那么,为什么这里放在客运中才来叙述呢?因为主运初运的太角或少角都足以中运的太过或不及来推定的,而中运属于客运范畴,故将它也可列为客运的内容之一。如丙年,为中运水运太过,配五音为太羽,以五行和太少相牛次序逆推,A羽由少商所生、少商由太宫所生,太宫由少征所生、少征由太角所生,则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太角。又如辛年,中运为水运不及,配五音为少羽,以五行和太少相生的次序逆推,少羽由太商所生、太商由少宫所生、少宫由太征所生、太征由少角所生,则当年主运的初运为少角:所以,这里必须是先定中运的太过或不及,而后才能以中运的太过或不及雨推出主运初运的太或少,进而推出主运的二运、三运、网运和终运的太或少。

上面我们分别叙述了中运(大岁、岁运)、主运和客运。大运主全年气候之变化,每年均变。主运主每年五个季节不同气候的一般变化,年年如此;但由于有太或少之区别,故在其常变中尚有差异,如一九八一年为辛酉年、一九八六年为丙寅年,这两年虽然每年主运初运皆为春木角,但一九八一年的主运初运为少角,而一九八六年的主运初运却为太角,其它二运、三运、四运、终运存两年之间也同样有所差异,故形成了两年各运之间的气微或气盛之不同。客运主每年五个季节不同气候的特殊变化,年年变更,因为客运由中运所决定,而中运每年均在变,如前面说的一九八一年为辛酉年,其主运的初运为少角,客运的初运为少羽,由于少羽加于少角之上,则初运春季温和之气带有冬季微寒之象;一九八八年成为戊辰年,其主运的初运为少角,客运的初运为太征,由于太征加于少角之上,则初运春季温和之气反带有夏季炎热之象;其它各运季之气候也可因客主相加而有异变。在中运、主运和客运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上,以大运为主,因为大运一方面统主全年,另方面大运又是决定客运和主运的太或少的;其次是客运,因客运主每年各个季节气候的特殊变化;至于主运,则年年如是,但所以提出主运者是因根据主运才可以衡量客运气候之异变,没有一般则没有特殊,没有主则没有客,没有主运则没有客运可言。

用以上中运、主运和客运三者之轮转规律虽对每年的气候可概括地进行分析和测定,但要较为全而而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各年气候变化及其规律,还须考虑五运分步的客主相合和运与气的相合。如甲年,初运的客运太宫与主运太角相合,二运的客运少商与主运少征相合,三运的客运太羽与主太官相合,四运的客运少角与主运少商相合,终运的客运太征与主运太羽相合。其它各年份,皆类同。

 

六气

六气就是风、热(暑)、火、湿、燥、寒六种不同气候的总称,它是由天地的阴阳消长和五行迭生而产生的。六气的排列顺序一般习惯上叫风、寒、暑、湿、燥、火,而此处风、热、火、湿、燥、寒的顺序是按五行相生规律排列的,这种排列顺序在《内经》中早有叙述,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谓:显明(日出之位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五行与六气属同类,但六气在天为无形,五行在地为有形,即:苍天为无形之风气,在地为有形之木,风为木之资助,为东方所化;丹天为无形之热气,在地为有形之火,热为火之资助,为南方所化;黅天为无形之湿气,在地为有形之土,湿为土之资助,为中央所化;素天为无形之燥气,在地为有形之金,燥为金之资助,为西方所化;玄天为无形之寒气,在地为有形之水,寒为水之资助,为北方所化。五行为五,六气有六,二者在相配中,为风生木、热牛火、湿生土、燥生金、寒生水。然,五行之火有二化,一化君火,一化相火;而六气中之暑与火为同类!在运用上此二者又分称为君火与相火。因此,五行与六气合而为五,分而为六,六者为天,五者为地,六五相合,则万物生牛不息。  

六气在天为无形之气,为人们所能感觉而不易察觉。但它们对自然界(包括~切生物在内)的作用及其所反映的现象,则容易为人们所体察到,这种所反映出来的现象,古人以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阴、太阳)来代表,以表明风、热、火、湿、燥、寒六元之气的以虚化实。故三阴三阳为六气所化(风化厥阴、热化少阴、火化少阳、湿化太阴、燥化阳明、寒化太阳),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和六微旨大论》云: 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所谓本也,本之下,…气之标也。”因而在运用上就有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上、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之配。由此,成为六气的代表名词,若再配以十二地支并结合年、月、日、时和五行、五方,即可作为预测气候异常变化的推算工具。

六气的内容有主气、客气和客主加临三种,主气用以述常,客气用以测变,客主加临用以分析气候的异常和复杂变化。

十二支化气

十二支已如前面干支中所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气,即风气、火气(君火、相火)、湿气、燥气、寒气。十二支配五行,前面干支中已有所陈述,即寅卯属风木、巳午属火热、申酉属燥金、亥子属寒水、辰戌丑未属湿土。但这里讲的十二支化气是指十二支与三阴(一厥阴、二少阴、三太阴)三阳(一少阳、二阳明、三太阳)六气(风...君火(热)...相火(火)...湿...燥...寒)相配,是把以上与五行相配的形式变化成另一相配形式,其相配的结果是: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丑未太阴湿土、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巳亥厥阴风木。这种相配的理由有以下三种解释:

(1)十二地支分阴阳说:它将十二地支的奇数分属为阳为刚,将偶数分属为阴为柔,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卯、巳、未、酉、亥为阴。前后阴阳相配,则构成子午、丑末、寅申、卯酉、辰戌,巳亥六对;然后,再按十二支所属方位和五行相生的次序排列起来并配以三阴三阳,就成为:亥已厥阴风木、子午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太阳寒水。

(2)五气经天化运的干支同属连位说:它是按前面五气经天化运图中天干与地支在方位上的邻近关系变化相配而成。《素问·五运行天论》云: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巳亥之上,厥阴主之。……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己分; 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昂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此段先叙述了天干化五运,后又讲了地支化六气的三阴三阳所主,最后提出其所化之由来。

就我们理解,这里提出的所化之由来不仅指天干化五运,而且也包括了地支化六气的由来。因为,十二支化气也是由五气经天化运图中天干与地支在方位上的同属连位关系所确定的,即:土主甲己,而甲与丑连位,己与未同属,故丑未化为湿土,为太阴所主;金主乙庚,而乙与卯同属,庚与酉同属,故卯酉化为燥金,为阳明所主;水主丙辛,而丙与辰连位,辛与戌同属,故辰戌化为寒水,为太阳所主;木主丁壬,而丁与巳同属,壬与亥同属,故已亥化为风木,为厥明所主;火主戊癸,而戊与午连位,癸与子同属,戊与中同属,癸与寅连位,故子午化为君火,寅申化为相火,分别为少阴和少阳所主。

所谓同属,是指干支二者在五行方位上相一致;连位,是指干支二者在五方位置上相邻近。具体来说,天干甲乙属木位东方,丙丁属火位南方,庚辛属金位西方,壬癸属水位北方,戊己属土位中宫;地支寅卯配甲乙属木亦位东方,巳午配丙丁属火亦位南方,申酉配庚辛属金亦位西方,亥子配壬癸属水亦位北方,辰戌丑未配戊已属土亦位中官,辰位东南,未位西南、戌位西北、丑位东北而为四维。故甲寅乙卯同属木,丙午丁巳同属火,戊辰己未同属土,庚申辛酉同属金,壬癸亥子同属水。甲寅位东方之首,癸丑为北方之尾,故甲丑连位、癸寅连位;丙位南方之首,辰位东方之尾,放丙辰连位;戊己位中宫,在天地为门户、在四时为长夏,南连午、西连中,故戊己午申连位曲所以地支化六气之理和天干化五运之由来有相通之处。

(3)十二支化六气的正对化说:十二地支配五行和方位,如上所述,即寅卯属木位东方,巳午属火位南方,申酉属金位西方,亥子属水位北方,辰戌丑未属土位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维而旺于四季。然而,十二地支化气并非指这种与五行方位相配关系,而是按十二地支在方位上的相对应及其三阴三阳的所主进行相配,这样就配成了子午属少阴君火、寅申属少阳相火、丑末属太阴湿土、卯酉属阳明燥金、辰戌属太阳寒水、巳亥属厥阴风木。其口诀是:子午少阴为君火,丑未太阴临湿土,寅申少阳相火旺,卯酉阳明燥金所,辰戌太阳寒水边,巳亥厥阴风木主。其所以这样相配,认为是正化对化关系,所谓正化,足就其方位上或阴阳相生上是产生本气的一方; 对化,是就其方位来说位于正化之对面而受其作用影响的另一方。

 


其具体解秆如下:    

午位于正南方,在月建为五月仲夏,火旺于夏,而南方正是火之本位,故君火生于午,为正化;子位于正北方,在月建为十一月仲冬,与南方之午位正遥遥相对,受午的作用影响,故子为午所对化,所以子午属少阴君火。寅位东方之首,在月建为正月盂春,木旺于春,而木能生火,故相火生于寅,为正化;申位于西方之首届金,在月建为七月盂秋,与东方木之寅位正遥遥相对,火生于木,火能克金,申受寅的作用影响,故申为寅所对化,所以寅申属少阳相火。末位于南方之位,在月建为六月长夏,土旺于长夏,故湿土生于未,为正化;丑位于北方之尾,在月建为十二月为季冬,与西南方的未正遥遥相对,丑受未的作用影响,故丑为未所对化,所以丑未属太阴湿土。西位于正西方,在月建为八月仲秋,金旺于秋,而西方正是金之本位,故燥金生于酉,为正化;卯位于正东方属木,在月建为二月仲春,与西方的酉位正遥遥相对,金本克木,卯受酉的作用影响,故卯为酉所对化,所以卯酉属阳明燥金。戌位于西方之尾,在月建为九月季秋,金旺于秋,而金能生水,故水生于戌,为正化;辰位于东方之尾属土,在月建为三月季春,与西北的戌位正遥遥相对,辰受戌的作用影响,故辰为戌所对化,所以辰戌属太阳寒水。亥位于北方之首,在月建为十月盂冬,水旺于冬,而水能生木,故木生于亥,为正化;巳位于南方之首,在月建为四月盂夏,与北方的亥位正遥遥相对,巳受亥的作用影响,故为亥所对化,所以巳亥属厥阴风木。

正化与对化之意可,然所述逻辑关系混乱也!十二支化六气,体现了老子冲气以为和的道理:

亥巳厥阴风木,亥为天河,甲木长生之地;巳为地户,当后天八卦巽风之地,对冲之气为厥阴风木焉。子午少阴君火,火旺于午,离卦之位,水旺于子,坎卦之位,子午乃天地之极,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之处,二气冲和为少阴君火;丑未太阴湿土,丑本阴湿之土,未为阴燥之土,气相冲,生成太阴湿土,...此中应有阳顺阴逆,自亥中分聚,交合于巳中之义焉。

在以上三种解释中,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较为合理。对其正化对化之理由,在这里略加以补充:子午少阴君火。午位于南方属火属阳,子位北方属水属阴,水火相济,阴从阳化,故子从午化。丑未同属太阴湿土,同气从化。但辰戌丑未皆属土,不言辰戌丑未而言丑未者,以其丑位于北方之尾为万物初生之时,未位于南方之尾为万物入藏之时,万物出藏均不离丑未之土。卯酉阳明燥金。酉位于西方属金,卯位于东方属木,在五行相克中,金克木,故卯术从其所不胜的酉金化。

另外,上面正对化之理,我们认为还可用五行的孤虚旺相之意来加以解释。六气的主要内容分主气、客气和客主加临三种,现分述如下。

主 气

主气,即主时之气,它和主运一样也是指每年各个季节气候的一般常规变化,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所以叫做主气。主气是风...热(君火)...火(相火)...湿...燥...寒六气,一年分为六步,每气各主一步,这样就形成了春、夏、秋、冬四季中的六个不同气候的显著变化,年年如是。其排列次序,也是按五行相生之序依次而列。各气分主的每一步的气候特点,也是和它相关的五行属性相一致,如这一步是湿气所主,则气候表现为土的特点,余类推。

一年中,按照气候变化的特点分为二十四个节气,这就是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每一个节气为十五天多一点,每气所主的每一步包括四个节气为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一昼夜为百刻,一刻为十分),一年共六步二十四个节气,为三百六十五天又二十五刻。

每年六气分主六步,从春开始,春属厥阴风木,故以厥阴风术为初之气;木生火,故以少阴君火为二之气;君火与相火属同类,同气相随,故以少阳相火为三之气;火生士,故以太阴湿土为四之气;土生金,故以阳明燥金为五之气;金生水,故以太阳寒水为终之气。此六步主气的相推顺序,已如前面引用过的《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 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这里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显明者,日出光被四表曰显明,为日出之所,位于东方; 右者,由东而南而西行则为右,显明之右,指斗建卯至巳中,位于东南方,即自东方右移至东南方位,乃春分后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二之气,此为君火治令之位。

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谓退于君火之右一步,即自东南位退居南方之位,指斗建巳中至未中,主六气中的三之气,乃小满后六十日有奇,此相火治令之位(退行一步的退,言少阴为君火,少阳为相火,古代相对君为而向君而退行)。

复行一步,土气治之,谓从相火之位,又向有移行一步,即由南方移行于南西方位,指斗建未中至酉中,从大暑前开始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四之气,此为湿土治令之位。

复行一步,金气治之,谓从土气之位又向右移行一步,即由南西移行于西北位,指斗建酉中至亥中,从秋分前夕开始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五之气,此为燥金治令之位。

复行一步,水气治之,谓从燥金之位又向右移行一步,即由西北移行于北方位,指斗建亥中至丑中,从小雪前夕开始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终之气,此为寒水治令之位。

复行一步,木气治之,谓从水气之位又向右移行一步,即由北方移行于北东位,指斗建丑中至卯中,乃大寒日后六十日有奇,主六步中的初之气,此为风木治令之位(在方位上,北为冬,东为春,北东为北方之尾而为东方之首;在时令上,北东为冬之末而为春之始。因初气始于大寒日,而大寒日节气位于冬之末,故初之气处于北东方)。

复行一步,君火治之,谓自风木之位向右又移行于显明之有的君火之位,形成主气的六步一周。

六气分主六步及其所主节气,即初气从大寒节开始,经立春、雨水、惊蛰,至春分后;二气从春分后开始,经清明、谷雨、立夏,至小满后;三气从小满后开始,经芒种、夏至、小暑,至大暑前;四气从大暑前,经立秋、处暑、白露,至秋分前;五气从秋分前,经寒露、霜降、立冬,至小雪前;终气从小雪前,经大雪、冬至、小寒,至大寒节日。

关于六步的交接时间,由于每年有大月、小月和闰月等的差异,故在日期上没有准确的时间,即使在十九年七个闰月的一个小周期之后,各步交接的日期与前十九年相比,仍然有所差异。所以,六步的具体交接日期必须以前一年和当年大寒节日为准,然后再按一个节气和每一步所占的日数与时刻数进行推算来确定。然而,每年六步的交接时刻尚有一定规律可循,因为它是以漏下百刻来计算的,每步有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一年六步则为三百六十五天又二十五刻,积四个二十五刻则又合为一天,故在时刻上形成了四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

例如:一九八一年辛酉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五日大寒节水下二十六刻,终于二月十七日水下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七日水下十二刻六分,终于四月十八日水下百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九日水下一刻,终于六月二十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八月二十三日水下七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二十三日水下七十六刻,终于十月二十四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二十四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十二月二十六日水下五十刻。

一九八二年壬成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寒节水下五十一刻,终于二月二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二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四月二十九日水下二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二十九日水下二十六刻,终于六月初二日水下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初二日水下十二刻六分,终于八月初四日水下百刻。

五气,始于八月初五日水下一刻,终于十月初六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初六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十二月初七日水下七十五刻。

 


一九八三年癸亥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初七日大寒节水下七十六刻,终于二月初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四月初十日水下五十刻。

三气,始于四月初十日水下五十一刻,终于六月十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八月十五日水下二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十五同水下二十六刻,终于十月十七日水下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七日水下十二刻六分,终于十二月十八日水下百刻。

一九八四年甲子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九日大寒节水下一刻,终于二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四月二十一日水下七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二十一日水下七十六刻。终于六月二十三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三口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八月二十五日水下五十刻。

五气,始于八月二十五日水下五十一刻,终于十月二十八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二十八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十-月三十日大寒节水下二十五刻。

一九八五年乙丑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一月三十日大寒节水下二十六刻,终于二月初二日水下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二日水下十二刻六分,终于四月初二日水下百刻。

三气,始于网月三日水下一刻,终于六月初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八月六日水下七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六日水下七十六刻,终于十月九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九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十二月十一日水下五十刻。

一九八六年丙寅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一日大寒节水下五十一刻,终于二月十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四月十四日水下二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四日水下二十六刻,终于六月十六日水下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六日水下十二刻六分,终于八月十七日水下百刻。

五气,始于八月十八日水下一刻,终于十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寒节水下七十五刻。

一九八七年丁卯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一日大寒节水下七十六刻,终于二月二十三日水下十六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二十三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四月二十五日水下五十刻。

三气,始于四月二十五日水下五十一刻,终于六月二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七月二十九日水下二十五刻。

五气,始于七月二十九日水下二十六刻,终于十月一日水下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一日水下十二刻六分,终于十二月初二日水下百刻。

 


一九八八年戊辰年:

初气,始于前—年的十二月初三日大寒节水下一刻,终于二月初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四月初六日水下七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初六日水下七十六刻,终于六月初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初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八月初十日水下五十刻。

五气,始于八月初十日水下五十一刻,终于十月十二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二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十二月十三日大寒节水下二十五刻。

一九八九年己巳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三日大寒节水下二十六刻,终于二月十五日水下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五日水下十二刻六分,终于四月十七日水下百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八日水下一刻,终于六月十九口水下八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八月二十一日水下七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二十一日水下七十六刻,终于十月二十i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二十三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十二月二十叫日大寒节水下五十刻。

一九九。年庚午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二-‘四日大寒节水下五十一刻,终于二月二十六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二十六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四月二十八日水下二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二十八日水下二十六刻,终于六月一日水下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初一日水下十二刻六分,终于八月初二日水下百刻。

五气,如于八月初三日水下~刻,终于十月初四口水下八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初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十二月初五日大寒节水下七十五刻。

一九九一年辛未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初五日大寒节水下七十六刻,终于二月初七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七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四月初九口水下五十刻。

三气,始于四月初九日水下五十一刻,终于六月十一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一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八月十四日水下二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十四日水下二十六刻,终于十月十六日水下一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六日水下一十二刻六分,终于十二月十六日水下百刻。

一九九二年壬申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七日大寒节水下一刻,终于二月十八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十八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四月十九日水下七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九日水下七十六刻,终于六月二十二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二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八月二十四日水下五十刻。

五气,始于八月二十四日水下五十一刻,终于十月二十六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二十六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十二月二十八日大寒节水下二十五刻。

一九六二年壬寅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十五日大寒节水下五十一刻,终于二月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一气,始于二月十七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四月十九日水下二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九日水下二十六刻,终于六月二十一日水下一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二十一日水下一十二刻六分,终于八月二十二日水下百刻。

五气,始于八月二十三日水下一刻,终于十月二十四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终气,如于十月二十四日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十二月二十五日水下七十五刻,,

 


一九六三年癸卯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大寒节水下七十六刻,终于二月二十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二十八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闰四月初一日水下五十刻。

三气,始于闰四月初一日水下五十一刻,终于六月初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初三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八月初五日水下二十五刻。

五气,始于八月初五日水下二十六刻,终于十月七日水下十二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初七日水下十二刻六分,终于十二月初六日水下百刻。

一九六四年甲辰年:

初气,始于前一年的十二月初七日大寒节水下一刻,终于二月初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半。

二气,始于二月初九日水下八十七刻六分,终于四月十一日水下七十五刻。

三气,始于四月十一日水下七十六刻,终于六月十四甘水下六十二刻半。

四气,始于六月十四日水下六十二刻六分,终于八月十六日水下五十刻。

五气,始于八月十六日水下五十一刻,终于十月十八日水下三十七刻半。

终气,始于十月十八日水下三十七刻六分,终于十二月十八日大寒节水下二十五刻。

从一九八一年辛酉年至一九九二年壬申年共十二年的例举中看出,各年六步交司始终的同期均不相同,但在六步交司始终的水下和时辰刻数上有其一定规律。

如,一九八一年辛酉年、一九八五年乙丑年和一九八九年己巳年,这三年的初气均始于水下二十六刻(巳初初刻),均终于水下一十二刻半(卯初四刻);二气均始于水下一十二刻六分(卯正初刻),均终于水下百刻(丑正四刻);三气均始于水下一刻(寅初初刻),均终于水下八十七刻半(子初四刻);四气均始于水下八十七刻六分(子正初刻),均终于水下七十五刻(戌正四刻);五气均始于水下七十六刻(亥初初刻).均终于水下六十二刻半(酉初四刻);终气均始于水下六十二刻六分(酉正初刻),均终于水下五十刻(未正四刻)。

又如,一九八二年壬戌年、一九八人年丙寅年和一九九。年庚午年,这三年的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和终气始终的水下和时辰刻数也均相同。

再如,一九八三年癸亥年、一九八七年丁卯年和一九九一年辛未年,这三年的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和终气的始终的水下和时辰数也均相同。

再如,一九八四年甲子年、一九八八年戊辰年和一九九二年壬申年,这三年的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和终气的始终的水下和时辰刻数也均相同。

故可看出,凡逢申子辰年,巳酉丑年,逢寅午戌年,逢亥卯未年,其三年的六气六步的起始与终末的水下刻数和时辰刻数均相同,此即张景《岳偻经图翼》中所言: 岁气三合会同。

上述申子辰、巳酉丑、寅午戌、亥卯未,是按各年六步交司始终的水下和时辰刻数的相同将年份的十二支分成四组。在六十年的甲子周期中,十二地支从子到亥是依次排列、周而复始的;而六步的交司始终的水下和时辰刻数永远是逐年衔接,四年为一周期,也是周而复始的。

如上例:一九八四年甲子年,初气始于水下一刻(寅初初刻),终气终于水下二十五刻(辰正四刻);一九八五年乙丑年,初气始于水下二十六刻(巳初初刻),终气终于水下五十刻(未正四刻);一九八六年丙寅年,初气始于水下五十一刻(申初初刻),终气终于水下七十五刻(戌正四刻);一九八七年丁卯年,初气始于水下七十六刻(亥初初刻),终气终于水下百刻(丑正四刻);到一九八八年戊辰年,则初气又复始于水下一刻(寅初初刻),而终气又复终于水下二十五刻(辰正四刻)。这样,在各年六步交司始终的水下和时辰刻数上,形成了四年一个周期,周而复始。此正如愫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的:  “甲子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水下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五之气,始于五十一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所谓初六,天之数也。乙丑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三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所谓六二,天之数也。丙寅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二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三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四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五之气,始于一刻,终于八十七刻半;六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所谓六三,天之数也。丁卯之岁,初之气,天数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二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三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四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五之气,始于二十六刻,终于一十二刻半;六之气,始于一十二刻六分,终于水下百刻,所谓六四,天之数也。次戊辰之岁,初之气,复始于一刻,常如是无己,周而复始。……,日行一周,天气始于一刻;日行再周,天气始于二十六刻;日行三周,天气始于五十一刻;日行四周,天气始于七-卜六刻;日行五周,天气复始于一刻,所谓一纪也。

 


是故寅午戌岁气会同;卯未亥,岁气会同;辰申子岁气会同;巳酉丑岁气会同,终而复始。

这里所提的“水下刻数”和“时辰刻数”,二者并不相同。水下刻数是古人计时以水下百刻为一昼夜,从寅时算起,至丑时为止,其一刻又可分为十分,故所言“半”者,为一刻的二分之一,即五分也,所以在半之后必始于六分。而时辰刻数是以十二个时辰(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为一昼夜,也是始于寅而终于丑,每一个时辰又分得八刻二十分,但它的一刻是分为六十分的(与水下百到的一刻分为十分者不同)。

关于六步的交司始终日期和时刻数,我们除查对和推算了上面例举的十二年外,又查对和推算了十九年七个闰月的一个周期之前的~九六二年壬寅年、一九六三年癸卯年和一九六四年甲辰年这三年的六步交司始终的日期。经前后对比,从中看出,十九年的前后两年各步交司始终的日期仍然不尽相同,而且,即使每步始与终之节气的前或后以及天数上各年也有差异。例如:按前人所说,一般初之气是从大寒节开始,至春分前夕;二之气从春分起始,至小满前夕。经我们查对推算,实际上初之气从大寒节始,至春分后;二之气从春分后开始,至小满后,这样才能够一步的六十天又八十七刻半之数。至于其它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六之气,前人也曾提出分别终于大暑、秋分、小雪、大寒之前夕,经查对,实际上并非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前一天的前夕,而是有的是前一天,有的足前两或前三天之多。正因为如此,我们把初之气的终线划在了春分之偏右的上端,二之气的终线划在了小满之偏右的上端;而三之气、四之气和五之气的终线则分别划在了大暑、秋分和小雪的偏左之上端,终之气的终线则划在了大寒之顶中,这样以较明确地表示出每一步的分主节气及其始终的前后差异。

客 气

客气,即天气,是指全年气候上的异常变化。这种异常变化,也有一定规律可寻,但由于它年年都有变化,如客之往来无常,好像客人一样,所以叫做客气。客气之所以异常,是因客气者,属于天气,与主气者属于地气不同,天为阳主动,动而不息,岁岁变易。

客气和主气一样,也分风、热、湿、火、燥、寒六种,其属性也与五行属性相同。但此六者在排列次序上与主气的排列不尽相同,因主气属地,在地为形,故其排列次序是以五行相生依次而列,即风、热、火、湿、燥、寒,它们静而守位,年年如此:而客气属天,在天为气,气又有少多,故其排列次序是以阴阳之气的少多来排列,即厥阴风木为一阴为首,少阴君火为二阴次之,太阴湿土为三阴又次之,阴之尽则阳之始,故少阳相火为一阳又次之,阳明燥金为二阳又次之,太阳寒水为三阳又次之,此为客气三阴三阳六气之序。

客气的三阴三阳在运用上是以十二地支为工具来推算的,二者的相配在前面十二支化气一节中已有详述。客气既主全年的气候异常变化,又分主每年六步的气候民间常变化,其变化规律是:客气六年一转、地支十二年一转,用而复始,循环不息。所以客气六步的先后次序年年在转移,是由司天在泉所决定,而司天在泉又各有南政和北政之分,下面分述之。

(一)司天在泉

司天...在泉,指客气而言,为每年岁气主事者之通称。以三阴三阳配六气来主当年岁气者,为司天,在上;与司天相对者,为在泉,在下。司天...在泉在每年客气的六步中又各主一步,司天为第三步,在泉为第六步;同时,司天...在泉还主全年岁气,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 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又《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此均言其上半年为司天之气所主,下半年为在泉之气所主。

客气与主气一样也分六步,即司天、在泉、司天的左间、司天的右间、在泉的左间、在泉的右间,一般把前二者叫司天...在泉,把后四者叫做四间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问气者何谓?岐伯日: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此六步在每年的排列次序上,决定于当年的司天...在泉,因为司天之对面总是在泉,而每年客气的初气(第一步)总是始于在泉的左间,二气(第二步)为司天的右间,三气(第三步)即为司天,四气(第四步)为司天的左间,五气(第五步)为在泉的右间,终气(第六步)为在泉。此六步于一年中依次而移,每步各占约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即《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讲的:  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此六步的三阴三阳之气逐年依次轮转,周而不息。

司天和在泉及其左右间气的轮流纪岁和纪步,其箭头表示逐年轮转而互为司天、在泉和左右间。如,一九八一年辛酉年,酉属阳明燥金司天,故表中的阳明位列于上为司天之气;阳明对面为少阴,故少阴位列于下为在泉之气;在泉的左右间气是以面南而定,故在泉的左间气为太阴、右间气为厥阴;司天的左右间气是以面北而定,放司天之左问气为太阳、右间气为少阳。一九八二年壬成年,戌属太阳寒水司天,则(司天)右移于太阳,即太阳位列于上为司天之气;太阳对面为太阴,故(在泉)左移于太阴,即太阴位列于下为在泉之气;在泉的左右间气以面北而定,则左间气为少阳、右阔气为少阴;司天的左右间气以而北而定,故左间气为厥阴、右间气为阳明。此即所谓: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是也。同理,可推知:一九八三年癸亥年,司天之气为厥月,则在泉之气为少阳、在泉的左间为阳明、在泉的右间为太阴、司天的左问为少阴、司天的右间为太阳。一九八四年甲子年,司天之气为少阴,则在泉之气为阳明、在泉的左间为太阳、在泉的右间为少阳、司天的左问为太阴、司天的右间为厥阴。一九八五年乙丑年,司天之气为太阴,则在泉之气为太阳、在泉的左间为厥阴、在泉的右间为阳明,司天的左间为少阳,司天的右间为少阴。一一九八六年丙寅年,司天之气为少阳,则在泉之气为厥阴、在泉的左间为少阴、在泉的右问为太阳、司天的左间为阳明、司天的右问为太阴。

从以上例举中看出,不仅司天与在泉之气是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而且司天的左间与在泉左间、司天的右间与在泉的右间也是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

上面所讲的面南、面北,因司天在上属南方,居南而而北,故司天的左右间是以面北定其左右,是谓面北而命其位;在泉在下属北方,居北而面南,故在泉的左右间是面南定其左右,是谓而南而命其位。故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说: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左右者,阴阳之道路,……。所论上下者,岁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左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见太阴,左少阳、右少阴;见少阳,左阳明,右太阴;见阳叫,左太阳、右少阳;见太阳,左厥阴、右阳明,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阳、右少阳;太阴在上,则太阳在下,左厥阴、右阳明;少阳在上,则厥阴在下,左少阴、右太阳;阳明在上,则少阴在下,左太阴、右厥阴;太阳在上,则太阴在下,左少阳、右少阴,所谓面市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因为初气总是起自在泉之左间。故司天之气必为第三步即三气、在泉之气必为第六步即终气,司天之右问则为第二步即二气、司天之左问则为第四步即四气、在泉之右间则为第五步即五气。此六步以三阴三阳气之少多,逐年轮转,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  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如:逢亥年,属厥阴司天为第三步,少阳在泉为第六步,初气始于少阳之左间阳明为第一步,二气为司天的右问太阳为第二步,四气为司天的左问少阴为第四步,五气为在泉的朽间太阴为第五步。

厥阴之右,少阴治之,亥年之后为子年,属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初气为太阳,二气为厥阴,三气为少阴,四气为太阴,五气为少阳,终气为阳明。

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子年之后为丑年,属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初气为厥阴,二气为少阴,三气为太阴,旧气为少阳,五气为阳明,终气为太阳。

太阴之右,少阳治之,丑年之后为寅年,属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初气为少阴,二气为太阴,三气为少阳,叫气为阳明,五气为太阳,终气为厥阴。

少阳之右,阳明治之,寅年之后为卯年,属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初气为太阴,二气为少阳,三气为阳明,四气为太阳,五气为厥阴,终气为少阴。

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卯年之后为辰年,属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初气为少阳,二气为阳明,三气为太阳,四气为厥阴,五气为少阴,终气为太阴。

太阳之右,厥阴又复治之。此轮转之序不论从纪年或从六步来说,皆如是无己,周而复始。

上面所提的三阴三阳的纪年和纪步,均代表着六气的变化。厥阴代表风气,故厥阴司天,则风气主岁;少阴代表热气,故少阴司天,则热气主岁;太阴代表湿气,故太阴司天,则湿气主岁;少阳代表火气,故少阳司天,则火气主岁;阳明代表燥气,故阳明司天,则燥气主岁;太阳代表寒气,故太阳司天,则寒气主岁。但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故厥阴之风气在上主上半年,则少阳之火气在下主下半年;少阴之热气在上主上半年,则阳明之燥气在下主下半年;太阴之湿气在上主上半年,则太阳之寒气在下主下半年;少阳之火气在上主上半年,则厥阴之风气在下主下半年;阳明之燥气在上主上半年,则少阴之热气在下主下半年;太阳之寒气在上主上半年,则太阴之湿气在下主下半年。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地化奈何?岐伯日:司天同候,间气皆然。就是说,无论司天、在泉或间气,三阴三阳之化皆同。

(二)南北政

所谓南北政之说,它是按岁运之气来推断人的脉气之宜不应与否。一般认为岁运中的甲己土运为南政,其余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各运为北政。因为五运中土居中宫而不偏,其它金、木、水、火四运皆受益于土,故五运中以土为尊,犹如古代以君为尊而位南施其政令,则其它乙庚金运、丙辛水运、丁壬木运、戊癸火运犹如臣对君而位北受令“施其政。

人居天地气交之中,随天地之气而有所应变。市政之岁,南而行令,其气在南,所以南为上面北为下,司天在上而在泉在下,人面南受气而脉气亦应之,故寸为上而尺为下,司天应两寸而在泉应两尺,司天之左问应有寸、右间就左寸,在泉之左间应左尺,右问应右尺。北政之岁,北而受令,其气在北,所以北为上而南为下,在泉应上而司天应下,人面北受气而脉气亦应之,故司天应两尺而在泉应两寸,司天之左问应左尺,右问应右尺,在泉之左间应右寸、右间应左寸。

这里的“应”是指定位丽言,并非脉的应指不应指。这里司天在泉左右间的定位,不论南政或北政,司天之气常位于南而在泉之气常位于北,司天之气的左右问总是以面北定位,而在泉之左右间总足以而南定位。此处所说而南、面北和左右定位,均是指病1人而言,指病人的而南、面北,病认的左右手脉部。

南北政之说,主要用于诊法中脉的宦不应与否,而脉的宜不应与否,是以少阴的司天在泉及左右间轮转中的定位而言的。那么为什么只以少阴定位而不提厥阴、太阴呢?因为从阴阳属性来说,阴主沉、阳主浮,而少阴独居三阴之中位,为阴中之阴,故脉沉为少阴之本脉,正如(偻经·运气类》中注谓:  “夫三阴三阳者,天地之气也。如《太阴阳明论》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此阴阳虚实,自然之道也。第以日月证之,则日为阳,其气常盈;月为阴,其光常缺。是以潮汐之盛衰,亦随月而有消长,此阴道当然之义,为可知矣。人之经脉,即天地之潮汐也。故三阳所在,其脉无不应者,气之盈也:三阴所在,其脉有不应者,以阳气有不及,气之虚也。然三阴之列,又惟少阴独居乎中,此又刚中之阴也。所以少阴所在不应,盖亦应天地之虚耳。  “凡岁运中少阴所在之位,则脉沉而医生的指下察觉不明显。由于南北政行令之气位不同,则对人身气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反映在寸尺脉的沉与不沉(不应与应)上也有所差异。南政之岁,岁运之气居南,人亦随之面南受气,则南为上、北为下,人的寸口之脉的寸部为上、尺部为下,故寸部居南,尺部在北。因此,南政之岁,三阴司天。,则寸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三阴在泉,则尺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进而言之,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两寸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少阴在泉,则两尺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厥阴司天,则右寸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厥阴在泉,则左尺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太阴司天,则左寸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太阴在泉,则右尺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北政之岁,岁运之气居北,人亦随之面北受气;则北为上、南为下,人的寸口之脉的寸部为上、尺部为下,故寸部居北、尺部在南。因此,北政之岁,三阴司天,则尺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三阴在泉,则寸脉宦沉而应指不明。进而言之,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两尺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少阴在泉,则两寸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厥阴司天,则左尺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厥阴在泉,则右寸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太阴司天,则右尺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太阴在泉,则左寸脉宜沉而应指不明显。此即南政和北政宜不应之脉,它属于岁气化之正常脉象的反映,并非病脉,更非死脉。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  “阴所在,寸口何如?歧伯日:视岁南北,可知挨。……,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帝日:尺候何如?歧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

这里所说的“脉不应”,如前所述,它是以少阴的司天在泉及其左右间的定位而言的。南政之岁,司天定位于两寸,司天之左间定位于右寸,司天之右间定位于左寸,在泉定位于两尺,在泉之左间定位于左尺,在泉之右间定位于右尺,故逢子年或午年,少阴司天,则两寸脉不应;逢巳年或亥年,厥刚司天,则少阴位其左间,故左寸脉不应;逢丑年或未年,太阴司天,则少阴位其右间,故左寸脉不应;逢卯年或酉年,少阴在泉,则两尺不应;逢寅年或申年,厥阴在泉,则少阴位其左间,故左尺脉不应;逢辰年或成年,太阴在泉,则少阴位其右间,故右尺脉不应。北政之岁,司天定位于两尺,司天之左间定位于左尺,司天之右问定位于右尺,在泉定位于两寸,在泉之左间定位于右寸,在泉之右间定位于左寸,故逢子年或午年,少阴司天,则两尺不应;逢巳年或亥年,厥阴司天,则少阴位其左间,故左尺脉不应;连丑年或未年,太阴司天,则少阴位其右间,放右尺脉不应;逢卯年或酉年,少阴在泉,则两寸脉不应;逢寅年或申年,厥阴在泉,则少阴位其左间,故右寸脉不应;逢辰年或成年,太阴在泉,则少阴位其右间,故左寸脉不应。  “不应”者,即脉沉伏而应医生的手指不明显。

因南政之岁,面南受气,北政之岁,面北受气,且少阴总是居于厥阴之左和太阴之右,而司天总是位南,在泉总是位北。故南政之岁的少阴司天和北政之岁的少阴在泉是一致的,即两寸脉不应;而南政之岁的少阴在泉和北政之岁的少阴司天是一致的,即两尺脉不应;南政之岁的厥阴司天与北政之岁厥阴在泉是一致的,即右寸脉不应;而南政之岁的厥阴在泉与北政之岁的厥阴司天是一致的,即左尺脉不应;南政之岁的太阴司天与北政之岁的太阴在泉是一致的,即左寸脉不应;而南政之岁的太阴在泉与北政之岁的太阴耐天是一致的,即右尺脉不应。

经文中所提“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其释义尚有异议。有人解释为寸不应者,则去诊尺;尺不应者,则去诊寸;左不应者,则候其右;右不应者,则候其左。还有人提出,  “反其诊”是将病人的手腕翻转过来诊之。这些解释,我们觉得与《内经》的文义不尽相同,因为南北政不应之脉皆以少阴之定位而言,故少阴所在之位的脉宜不应而与少阴相对应的三阳之位的脉必然应指,这是不言而喻的。至于将病人手腕翻转过来渗脉.在诊脉方法上我们一般是不采用的(反关脉例外)。我们同意张景岳的解释:  “凡南政之应在寸者,则北政应在尺;北政之应在寸者,则南政应在尺。以南北相反而诊之,则或寸或尺之不应者,皆可见矣。”此处的“应”为应废的应,即脉宜不应的意思。若南政之岁少阴司天的寸不应者,则北政之岁少阴司天的尺亦不应;北政之岁少阴在泉的寸不应者,则南政之岁少阴在泉的尺亦不应。故南政之岁与北政之岁的左右寸尺脉之不应是互为相反的,必须南北相反而诊之则左右寸尺不应之脉皆可诊而见之,是言“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上述,为南北政少阴所在位的正常不应之脉。而《素问·五运行大论》中又提到“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这是讲南北政少阴定位的异常应脉,即两寸宜不应(沉)而反应(不沉)、两尺宜应(不沉)而反不应(沉),此谓“尺寸反”;右寸宜不应(沉)而反应(不沉)、左寸宜应(不沉)而反不应(沉),右尺宜应(不沉)而反不应(沉)、左尺宜不应(沉)而反应(不沉),右寸宜应(不沉)而反不应(沉)、左寸宜不应(沉)而反应(不沉),右尺宜不应(沉)而反应(不沉)、左尺宜应(不沉)而反不应(沉),此谓“阴阳交”。凡此尺寸相反和阴阳互交之脉者,皆属异常之脉象。例如:南政之岁,缝子年或午年,少阴司天,则三阴在上应寸、三阳在下应尺,本为两寸脉宜不应(沉)而两尺脉宜应(不沉),今两寸脉反应(不沉)而两尺脉反不应(沉);南政之岁,逢卯年或酉年,少阴在泉,则三阴在下应尺、三阳在上应寸,本为两尺脉宜不应(沉)而两寸脉宜应(不沉),今婀尺脉反应(不沉)而两寸脉反不应(沉);北政之岁,逢子年或午年,少阴司天,则三阴在上应尺而三阳在下应寸,本为两尺脉宜不应(沉)而两寸脉宜应(不沉),今两尺脉反应(不沉)而两寸脉反不应(沉);北政之岁,逢卯年或酉年,少阴在泉,则阴应寸而阳应尺,本为两寸脉宜不应(沉)而两尺脉宜应(不沉),今两寸脉反应(不沉)而两尺脉反不应(沉),这均叫做“尺寸反”,属阴阳易位。又如南政之岁,逢巳年或亥年,蹶阴司天,则其左间少阴、右间太阳,本为右寸脉宜不应(沉)而左寸脉宜应(不沉),今右寸脉反应(不沉)而左寸脉反不应(沉),是为少阴与太阳互交;南政之岁,逢寅年或申年,厥阴在泉,则其左间少阴、右间太阳,本为左尺脉宜不应(沉)而右尺脉宜应(不沉),今左尺脉反应(不沉)而彳亍尺脉反不应(沉),也是少阴与太阳互交;南政之岁,逢丑年或来年,太阴司天,则其左间少阳、右问少阴,本为左寸脉宜不应(沉)而右寸脉宜应(不沉),今左寸脉反应(不沉)而右寸脉不应(沉),是为少阳与少阴互交;南政之岁,逢辰年或戌年,太阴在泉,则其左间少阳、右间少阴,本为右尺脉宜不应(沉)而左尺脉宜应(不沉),今右尺脉反应(不沉)而左尺脉反不应(沉),也是少阳与少阴互交;北政之岁,逢巳年或亥年,厥阴司天,则其左间少阴、右间太阳,本为左尺脉宜不应(沉)而右尺脉宜应(不沉),今左尺脉反应(不沉)而右尺脉反不应(沉),是为少阴与太阳互交;北政之岁,连寅年或申年,厥阴在泉,则其左问少阴、右间太阳,本为右寸脉宜不应(沉)而左寸脉宜应(不沉),今右寸脉反应(不沉)而左寸脉反不应(沉),也是少阴与太阳互交;北政之岁,逢丑年或未年,太阴司天,则其左间少阳、右问少阴,本为右尺脉宜不应(沉)而左尺脉宜应(不沉),今右尺脉反应(不沉)而左尺脉反不应(沉),是为少阳与少阴互交;北政之岁,逢辰年或成年,太阴在泉,则其左问少阳、右问少阴,本为左寸脉宜不应(沉)而右寸脉宜应(不沉),今左寸脉反应(不沉)而右寸脉反不应(沉),也是少阳与互交,这均叫做“阴阳交”,也属阴阳易位。对经文之“尺寸反者死,阴阳交者死”,张景岳谓:  “此二句之意,一以尺寸言,一以左右言,皆以少阴为之主-也。如阴当在尺,则阳当在寸;阴当在寸,则阳当在尺,左右依然。若阴之所在,脉宜不应而反应;阳之所在,脉宜应而反不应,其在尺寸则谓之反,其在左右则谓之交,皆当死也。尺寸反者,惟子、午、卯、酉四年有之;阴阳交者,惟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若尺寸独然,或左右独然,是为气不应,非反非交也。”张又谓:  “阴阳俱交,始为交也;尺寸俱反,始为反也。若但本位当应而不应者,乃阴气之不应也,止疾而已,不在阴阳交、尺寸反之例,不可胶柱。”我们同意张氏的解说。至于死或病与否,我们认为不宜拘泥于此。

关于南北政之说,什么为南政、什么为北政?诸家说法尚不统一。但就其诊脉以少阴定位而言,是一致的。至于实际运用,更待进一步验证。

客主加临

客为客气,主为主气。每年轮转之客气加于主气之上,就叫做客主加临。客气在天,主动;主气在地,主静(与客气之动相对而青),二者并非各自运行,而是上下相交、寒热相遇,互为牵制,正如《素问.五运行天论》所谓:上下相逅,寒暑相临,关系至为密切,正由于二者的这种相逅相临,才形成了气候上的常和变。因为主气每年分为六步,年年固定不变;而客气虽每年也分六步,但它随着年支的递移,年年变异。所以,客气的六步加临于主气的六步之上,则使气候寒者变温、热者变凉,构成了气候上的各年迥异。那么客气怎么逐年轮转,客气又怎么加临于主气呢?下面我们就一一详述。

客气是按着十二支化气的规律来逐年轮转的,即逢子或午年客气为少阴君火(热气);逢丑或未年,客气为太阴湿土(湿气);逢寅年或中年,客气为少阳相火(火气);逢卯年或酉年,客气为阳明燥金(燥气);逢辰年或成年,客气为太阳寒水(寒气);逢巳年或亥年,客气为厥阴风木(风气)。这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巳亥之岁,上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故知,客气是接一阴厥阴风气司天、二阴少阴热气司天、三阴太阴湿气司天、一阳少阳火气司天、二阳阳明燥气司天_和三阳太阳寒气司天的次序,逐年轮转,运行不息。客气除上面所述值年司天而六年一转外,它还在一年当中和主气一样也分为六步推移,其始和终次定于值年司天之客气。每年司天之气固定地为当年六步中的三气,在泉之气为六步中的终气,初气始于在泉之左间,二气为司天的右间,四气为司天的左间,五气为在泉的右间。

主气的次序,每年固定不变,即厥阴风气为初气,少阴热气为二气,少阳火气为三气,太阴湿气为四气,阳叫燥气为五气,太阳寒气为终气。

客主加临是将动而不居的客气加临于静而守位的主气之上,即值年司天之客气固定地加在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在泉之客气固定地加在主气终气太阳寒气之上,在泉左间之客气固定地加在主气初气厥阴风气之上,刮天右间之客气固定地加在主气二气少阴热气之上,司天左间之客气固定地加在主气四气太阴湿气之上,在泉右问之客气固定地加在主气五气阳明燥气之上。

例如:逢子年或午年,少阴热气司天,则阳明燥气在泉,客气初气的太阳寒气加临于主气初气厥阴风气之上,客气二气的厥阴风气加临于主气二所少阴热气之上,客气三气的少阴热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客气四气的太阴湿气加临于主气四气太阴湿气之上,客气五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五气阳明燥气之上,客气终气的阳明燥气加临于主气终气太阳寒气之上。

逄丑年或未年,太阴湿气司灭,则太阳寒气在泉,客气初气的厥阴风气加临于主气初气厥阴风气之上.客气二气的少阴热气加临于主气二气少刚热气之一上,客气三气的太阴湿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客气四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四气太阴湿气之上,客气五气的阳明燥气加临于主气五气阳明燥气之上,客气终气的太阳寒气加临于主气终气太阳寒气之上。

逢寅年或申年,少阳火气司天,则厥阴风气在泉,客气初气的少阴热气加临于主气初气厥阴风气之上,客气二气的太阴湿气加临于主气二气少阴热气之上,客气三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客气四气的阳明燥气加临于主气四气太阴湿气之上,客气五气的太阳寒气加临于主气五气阳明燥气之上,客气终气的厥阴风气加临于主气终气太阳寒气之上。

逢卯年或酉年,阳明燥气司天,则少阴热气在泉,客气初气的太阴湿气加临于主气初气厥阴风气之上,客气二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二气少阴热气之上,客气三气的阳明燥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客气四气的太阳寒气加临于主气四气太阴湿气之上,客气五气的厥阴风气加临于主气五气阳明燥气之上,客气终气的少阴热气加临于主气终气太阳寒气之上。

逢辰或戌年,太阳寒气司天,则太阴湿气在泉,客气初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初气厥阴风气之上,客气二气的阳明燥气加临于主气二气少阴热气之上,客气三气的太阳寒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客气四气的厥阴风气加临于主气四气太阴湿气之上,客气五气的少阴热气加临于主气五气阳明燥气之上,客气终气的太阴湿气加临于主气终气太阳寒气之上。

逢巳年或亥年,厥阴风气司天,则少阳火气在泉,客气初气的阳明燥气加临于主气初气厥阴风气之上,客气二气的太阳寒气加临于主气二气少阴热气之上,客气三气的厥阴风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客气四气的少阴热气加临于主气四气太阴湿气之上,客气五气的太阴湿气加临于主气五气阳明燥气之上,客气终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终气太阳寒气之上。

以上就是客气按年支逐年轮转和各年客主加临的具体运行规律,为了史清楚地掌握和运用它,兹详述如下:

在逐年气候中,主气的温、热、湿、燥、寒依次相迭,每年固定不变,属于常变,无需推测。而正是由于客气相加,则形成每年气候中出现应温而不温、应热而不热、应湿而不湿、应燥而不燥、应寒而不寒和应温而反热、应热而反温、应湿而反燥、应燥而反湿、应寒而反温、应温而反寒以及一年中的寒热、风雨、阴晴不适等气候上的异变,这些异变及其程度均与客气加临于主,气之上有关,即惜济方》中所言:  “以客加主,而推其变”是也。为此,为我们推测和分析每年气候的异变时,不仅要考虑客主加临上的六气属性的相互影响,而且更重要地要考虑客主加临中的相得与不相得和顺与逆的所在。

《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所谓相得则和者,是随客主加临之后,若客气与主气是相生关系或客气与主气为同气者,皆为相得;另外在客气与主气相克中,若客气克主气者,也为相得,而主气克客气者,则为不相得。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曰:主胜逆,客胜从。至于客主加临中的顺与逆,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有其定述:位之易也何如?岐伯日:君位臣则顺,臣位君则逆,逆则其病近,其害速;顺则其病远,其害微,所谓二火也。这里所言顺逆是指客气与主气加临后,客克主者为顺,主克客者为逆;母临子上者为顺,子临母上者为逆;少阴君火驾临于少阳相火之上者为顺,而少阳相火加临于少阴君火之上者为逆。下面举例说明之。

 


子年或午年,属少阴热气司天,则阳明燥气在泉,客气初气的太阳寒水之气加临于主气初气的厥阴风木之气上,水能生木(客生主),是谓相得;客气二气的厥阴风术之气加临于主气二气少阴火热之气上,木能生火(客生主),也为相得;客气三气的少阴火热之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火热同气,也为相得,但有亢害之虑;客气四气与主气四气均属太阴湿土之气,二者相台,同气相求,也为相得,但也有亢害之虑;客气五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五气阳明燥金之气上,火能克金(客壳主),为窖胜从,仍为相得;客气终气的阳明燥金之气加临于主气终气太阳寒水之气上,金能生水(客生主),更为相得。

卯年或酉年,阳明燥金之气司天,则少阴火热之气在泉,客气初气的太阴湿土之气加临于主气初气厥阴风木之气上,木能克土(主克客),为主胜逆,是为不相得;客气二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二气少阴火热之气上,二者虽属同气,但少阳相火加临于少阴君火之上,二者易位,是谓逆;客气三气的阳明燥金之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火能克金(主克客),是谓不相得;客气四气的太阳寒水之气加临于主气四气太阴湿土之气上,土能克水(主克客),也属不相得;客气五气的厥阴风木之气加临于主气五气阳明燥金之气上,全能克木(主克客),也为不相得;客气终气的少阴火热之气加临于主气终气太阳寒水之气上,水能克火(主克客),也属不相得。

丑年或未年,太阴湿土之气司天,则太阳寒水之气在泉,客气初气和主气初气均为厥阴风术之气,同气相求,是谓相得;客气二气和主气二气均为少阴火热之气,同气相求,也为相得,但却有亢害之虑;客气三气的太阴湿土之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火能生土(主生客),子临母上,为逆,逆为不相得;客气四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四气太阴湿土之气上,火能生土(客生主),母临子上,为顺,顺为相得;客气五气和主气五气均为阳明燥金之气,客气终气和主气终气均为太阳寒水之气,皆属同气相求,为相得。

辰年或戌年,太阳寒水之气司天,则太阴湿土之气在泉,客气初气的少阳火气加临于主气初气厥阴风术之气上,木能生火(主生客),子临母上,为逆,逆为不相得;客气二气的阳明燥金之气加临于主气二气少阴火热之气上,火能克金(主克客),主胜逆!逆为不相得;客气三气的太阳寒水之气加临于主气三气少阳火气之上,水能克火(客克主),客胜从,是谓相得;客气四气的厥阴风木之气加临于主气四气太阴湿土之气上,木能克土(客克主),也为客胜从,属相得;客气五气的少阴火热之气加临  于主气五气阳叫燥金之气上,火能克金(客克主),也是客胜从,属相得;客气终气的太阴湿土之气加临于主气终气太阳寒水之气上,上能克水(客克主),也是客肚从,为相得。

巳年或亥年,寅年或中年,可同样推知相得或不相得。为什么说客胜为从,主胜为逆呢?因为主气是静而守位,为岁气之常;客气是动而不居,为岁气之暂。故客气胜主气者,时暂,为从;而主气胜客气者,则客气兀所司令,是谓逆。但是我们认为,上面所提到的客胜从、  气相得则和等这一类的客主加临并非完全是从或和,而对其气候仍然会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诸如湿寒加临则寒湿甚,热火相加则炎热甚、热燥加临则燥尤甚、风火相合则火热甚,等等。

以上为年的客主加临,由于一年有十二个月,它与十二支相配,则形成客主加临中的六气六步的不同气候常变和异变。进而言之,一日中也有十二个时辰,它们也可以与十二支相配以预测和分析一日中的气候变化。但是,古人对一日中气候的预测和分析的记述很少,只是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曾提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据此,我们设想既然一年中有四时,一日中也可分四时,四时之中均有六气之差异而形成六气六步的不同气候类型,那么,一日中也可以有六气分步,每步可有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来计算。一年六气六步的初气一般是从前一年子月(十一月)的大寒节日开始,而一日六气六步的初气可从夜半子时即前一日的夜晚十一时开始,二气始于寅时即凌晨三时,三气始于辰时即早晨七时,四气始于午时即上午十…时,五气始于申时即下午三时,终气始于戌时即下午七时。一日的客气六步依次轮转,其客主加临规律,与年的客主加临规律完全相同,不再赘述。但是,由于日的时间短暂,故它的六气六步与年的六气六步相比,则时暂而气候差异较小。这一问题,我们只是在这里大胆地提出,想与同道者共同探索,加以验证。

 

运气相合

运气相合有年的、年分步的、月分步的和日分步的运气相合。因为运与气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二者互相作用、互为影响的。所以,在分析气候的常与变时,必须将运与气结合起来考虑,才能获得较为正确的结果。这种将运与气结合起来分析气候的常与变的方法,就叫做运气相合。

在运气相合中,由于五行、运气和岁支的生克与相助等影响关系,则形成了运气盛衰之分与运气同化之别。

年的运气相合

一)年的运气太过不及与平气

运气盛而有余,则为太过;运气衰而不足,则为不及;既非太过,又非不及,则为平气。运和气为天干和地支所化,而天干化运有阴阳之分,地支化气有阴阳正对化之别。每年年号皆由一个天干所化之运和一个地支所化之气所组成,二者互相作用互为影响而形成了运气的盛衰或平气。凡逢阳运之年,若遇气生运而得助、或运克气而横逆、或运生气而亢盛、或运气同化者,皆为太过;凡逢阴运之年,若遇气克运而被抑、或运克气和运生气而流散者,皆为不及;凡逢阳运之年若遇气克运而被抑,或阴运之年若遇气生运、与岁支同气和运气同化而得助者,均为平气。举例来说:

甲子年,甲为阳土之运,子为火热之气属阳,火能生土,为气生运,阳运之土又得气的资助,故为大过。

丙寅年,丙为阳水之运,寅为火气属阳,水能克火,为运克气,阳运之水为火气所不胜而横逆无畏,故也为太过。

壬申年,壬为阳木之运,申为火气属阳,木能生火,为运生气,木火同气,故阳运之气过盛,为太过。

戊寅年,戊为阳火之运,寅为火气属阳,阳运亢盛之火又遇火气,运气同化,也为太过。

己巳年,己为阴土之运,巳为风木之气属阴,木能克土,为气克运,阴运之土本为不及而又为气所抑,故为不及。

癸酉年,癸为阴火之运,酉为燥金之气属阴,火能克金,为运克气,阴运之火本为不及而又肆强流散,形成了运气均衰的不及之年。

己卯年,己为阴土之运,卯为燥金之气属阴,土能生金,为运生气,阴运之土本为不及而又生气流散,故为不及。

戊辰年,戊为阳火之运,辰为寒水之气属阳,水能克火,为气克运,阳运之火但为气所胜而被抑,则为平气。

乙丑年,乙为阴金之运,丑为湿土之气属阴,土能生金,为气生运,阴运之金本为不及却为土气资生而得助,故也属平气。

丁卯年,丁为阴木之运,卯位东方也属木,阴运之木本为不及却又得卯木相助,故形成了平气。

丁亥年,丁为阴木之运,亥为风本之气属阴,阴运之木本为不及却得木气相助,又形成了平气。

其它太过、不及和平气之年的形成,其道理类推。

在运气相合中,由于运与气、阴与阳、五行与运气的属性和生克、以及岁支等的错综影响,形成气候上的复杂变化。所以,在分析气候的常变和异变时均要分其主次,一一加以考虑。如果运盛气衰之年,应以运为主,以气为次;反之,气盛运衰之年,则以气为主,以运为次。在运气相临的顺与逆上又分气生运为顺化、气克运为天刑,此均属顺;反之,运生气为小逆、运克气为不和,此均属逆。顺化之年的气候变化较为和平,天刑之年的气候变化剧烈,小逆与不和之年的气候变化较大。例如:

丙寅年,丙为阳水之运,寅为火气属阳,水能克火,运克气,为不和;壬申年,壬为阳木之运,申为火气属阳,木能生火,运生气,为小逆,此两年均为运盛气衰,其气候变化较大。.

戊辰年,戊为阳火之运,辰为寒水之气属阳,水能克火,气克运,为天刑;甲申年,甲为阳土之运,申为火气也属阳,火能生土,气生运,为顺化。此两年均为气盛运衰,其中戊辰年因属天刑,其气候变化剧烈;而甲申年因属顺化,故其气候变化较为和平。

其它各年运气的盛衰和顺与逆,可类推。

 


二)年的运气同化

六十年甲子的运气生克消长变化,已如上述,但其中尚有二十六年的同化关系。所谓运气同化,是说运与气属于同一类而化台者;如木同风化、火同暑热化、土同湿化、金同燥化、水同寒化。然而在同化中,又由于运有太过不及、气有司天在泉的不同,还可区分为天符、岁会、同天符、同岁会、太乙天符等。

1.天符

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在五行属性上相符合者,叫做天符。正如愫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胃:  “土运之岁,上见太阴;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阴;金运之岁,上见阳明;木运之岁,上见厥阴;水运之岁,上见太阳。奈何?岐伯日:天与之会也,故天元乇册日天符。”这里的上见,就是指刮天之气,由于是司天之气与中运相符合,故言“天符”。    土运之岁,上见A阴者,即指己丑、已未年,已为中运之土运,丑、术为太阴湿气司天,二者相合,因其属性相同,是胃土同湿化。

火运之岁,上见少阳、少崩者,即指戊寅、戊申、戊子、戊午年,戊为中运之火运,寅、申、子、午为少阳、少阳火热之气司天,二者相台,因其属性相同,是谓火同火热化。

金运之岁,上见阳明者,即指乙卯、乙酉年,乙为中运之金运,卯、酉为阳明燥气司天,二者相合,因其属性相同,是谓金同燥化。

木运之岁,上见厥阴者,即指丁巳、丁亥年,丁为中运之木运,巳、亥为厥阴风气司天,二者相合,因其属性相同,是谓术同风化。

水运之岁,上见太阳者,即指丙辰、丙戌年,丙为中运之水运,辰、成为太阳寒气司天,二者相合,因其属性相同,是谓水同寒化。

凡此,在六十年甲子中共有十二年,即己丑、己未、戊寅、戊申、戊子、戊午、乙卯、乙酉、丁巳、丁亥、丙辰、丙戌年,这些都是司天之气与主岁的中运之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同而相合的。

2.岁  会

中运之气与岁支之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合者,叫做岁会。正如愫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谓:  “木运临卯、火运临午、土运临四季、金运临酉、水运临子,所谓岁会。”

术运临卯者,即指丁卯之岁,丁为中运之木运,卯为东力‘木之正位是也。

火运临午者,即指戊午之岁,戊为中运之火运,午为南方火之正位是也。

土运临四季者,即指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之岁,甲、己为中运之土运,辰、戌、丑、未各位于东西、南、北四方之尾,属春、秋、夏、冬四季之季月,为土寄旺之支是也。

金运临西者,即指乙酉之岁,乙为中运之金运,酉为西方金之正位是也。

水运临子者,即指丙子之岁,丙为中运之水运,子为北方-一水之正位是也。

儿此,在六十年甲子中共有八年,即丁卯、戊午、甲辰、甲戌、己丑、己未、乙酉、丙了年,都是本运临于本气之岁支。

3.同天符

凡逢阳年,太过的中运之气与在泉之客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合者,叫做同天符。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谓:  “太过而同地化者三:……甲辰、甲戍太宫,下JJIJ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

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者,是说甲为阳土,故为太宫;辰、戌为太阳寒水之气司天.则太阴湿士之气在泉。巾运阳运之土与在泉的太阴湿气相合,因其属性相同,是谓土同湿化。因司天在上,中运在中,在泉在下,而辰戌之岁太阳在。卜,太阴在下,故言“下加太阴”。

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者,是说壬为阳木,故为太角;寅、中为少阳火气司天,则厥阴风木之气在泉。中运阳运之木与在泉的厥阴风木之气相合,因其属性相同,是谓木同风化。其“下加”之意与上相同。

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者,是说庚为阳金,故为太商;子、午为少阴火热之气司天,则阳明煤金之气在泉。中运阳运之金与在泉的阳明燥金之气相合,因其属性相同,是谓金同燥化。其“下加”之意同上。

凡此,在六十年甲子中共有六年,即甲辰、甲戌、壬寅、壬申、庚子、庚午年,都是中运的阳运之气与下加的在泉之客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同。因天符是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相符合,而司天与在泉皆为行于天之气,属于同性,只有在上在下之分,所以中运之气与在泉之气相合者与上述天符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故言“同天符”。

4.同岁会

凡逢阴年,不及的中运之气与在泉的客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合者,叫做同岁会。正如愫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所谓:  “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癸已、癸亥少征,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征,下加少阴,如是者。”

癸巳、癸亥、少征、癸卯、癸酉少征,下加少阳、少阴者,是说癸为阴火,故为少征;巳、亥为厥阴风木之气司天,则少阳火气在泉;卯酉为阳明燥金之气司天,则少阴火热之气在泉。中运阴运之火一合于在泉的少阳火气,,.合于在泉的少阴火热之.一气,因其属性均相同,是谓火与火热同化。因司天在上,中运在中,在泉在下;而巳亥为厥阴在上.,则少阳在下;卯酉为阳叫在上,则少阴在下,故言“下加少阳”、  “下加少阴”。

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者,是说辛为阴水,故为少羽;丑、未为太阴湿土之气司天,则太阳塞水之气在泉。中运阴运之水与在泉的太阳寒水之气相合,因其属性相同。是谓水同寒化。其“下加”之意也同上。

凡此,在六十年的甲子中共有六年,即癸已、癸亥、癸卯、癸酉、辛丑、辛未年,都是中运阴运与下加的在泉之客气在五行属性上相同。岁会是中运之气与岁支之气相合,而司天与在泉虽然皆取决于岁支,但中运之气与在泉之客气相合并不完全决定于岁支,还须进~步找出当年岁支所定的在泉之气。这样,它与岁会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故言“同岁会”。

5.太乙天符

既为天符又为岁会者,叫做太乙天符。正如愫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谓:  “天符岁会何如?岐伯日:太乙天符之会”。

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四年,既包括在天符之中又包括在岁会之中,它们都是当年的天气、中运与岁支之气相合,是谓“太乙天符”。太乙者,尊贵之意,即是说它在六十年甲子中并不多见,只有四年。

 


总之,运气同化共有五种,中运与司天之气相合者有十二年,为天符,中运与岁支方位的五行属性相合者有八年,为岁会;太过的中运之气与在泉之气相合者有六年,为同天符;不及的中运之气与在泉之气相合者有六年,为同岁会;运、气和岁支三者的五行属性相合,既是天符又是岁会者有四年,为太乙天符。此运气同化之年共计三十六年,其中太乙天符四年和岁会四年(即戊午、乙酉、己丑、己未年)各已包括在天符之内,同天符中的两年(即甲辰、甲戌年)各已包括在岁会之内,所以实际上运气同化之年有二十六年。但在(愫问·六元正纪大论》中只提到有二十四年,没有提及丁卯、丙子二年,亦当审议。另外,在愫问·六微旨大论》中还提到:  “所谓岁会,气之平也。”近代诸家也认为这二十六年由于运气同化,互不克制,形成平气之年。但我们认为这二十六年中未必都属平气之年,其中也有太过者。戊午年,它是既为天符又为岁会的太乙天符之年,虽列属于同气之类,但由于运与气皆为阳火,故有亢害之弊;实为太过。正如德问·六微旨大论》中说:  “太乙天符为贵人。……中贵人者,其病暴而死。”说明太乙天符之年,也有亢害之患。

另外,运气同化中的岁会是中运之气与岁支之气的属性相合者,一般认为岁支中的子、午、卯、酉位于四方之正位,可以代表水、火、木、金而与属性相同的中运之气形成岁会之年;而亥、巳、寅、申虽也处于四方之位,可以代表水、火、木、金,但因其处于四方之偏位,故未形成岁会之年。至于辰、戌、丑、未也所以能形成岁会之年者,我们认为是因其处于四方之尾,代表了土之正位。

年步的运气相合

每年有运气相合,而一年中的每步也有运气相合。因为一年中运有五步、气有六步,每步均有主运客运、主气客气,主客运有太过不及,主客气有性质之区别,而运与气又是互相影响的。这样就形成了各年中各步气候之异变。所以,在分析气候时必须将运与气、主与客四者同时结合起来考虑。例如:

甲子年,初步的主运为太角、客运为太宫,初气的主气为厥阴、客气为太阳,四者相合可以看出,运与气均属主胜客(木克土),  “主胜客为逆”,故使客之湿气为主之风木所胜而风气流行。二步的主运为少征、客运为少商,二步的主气为少阴、客气为厥阴,四者相合可以看出:①若论运为主胜客(火克金),为逆,为热气来临。②若论气,为母临于子(木生火),为顺,也为热气来临。③运与气相合,主运、主气、客气三者为同气(少阴、少征均为火热之气,厥阴为木而木生火),为风热之气来临。④客运为少商,金不及又受火之克制,则金更不及而火气盛行。

综上所述,知二步有炎热气之流行。但本步之末尾又有三气的火热之气相继,使其炎热之气更为炽盛。三步主运为太官、客运为太羽,前半步三气的主气为少阳、客气为少阴,后半步四气的主客气皆为太阴。此五者相合可看出:①若论运为主胜客(土克水),为逆,水湿相助而湿气盛。②若论气,前半步为火热盛行,后半步为湿气盛行。③若以主运与前半步之气相合而言,为气生运(火生土),为顺。④若以客运与前半步的气相台而言,为运克气(水克火).为逆。这样与③相联系,形成了火生土、土克水、水又克火的“承乃制”之燥湿相宜的正常气候。⑤若以主运与后半步主客气相合而言,均属湿土同气。⑥若以客运与后半步主客气而言,属气克运(土克水),为天刑。这样与⑤相联系,形成了气候上的雨湿流行之象。

综合上述各条,本步的前半步的气候为燥湿得宜,而后半步气候有雨湿流行。四步主运为少商、客运为少角,前半步的四气之主客气均为太阴,后半步的五气之主气为阳阴、客气为少阳。五者相合可以看出:①若论运,为主胜客(金克木),为逆,有清凉之气来临。②若沧气,前半步为湿气盛,后半步属客胜主(火克金)为顺而燥化。③若以主运与前半步主客气相合而言,属气生运(土生金)为顺,有雨湿流行(土生金、金又生水)。若以客运与前半步气相合而言,属运克气(木克土)为逆。但客运少角为木不及,客主气太阴为湿土盛,故形成了湿土之气过盛而反侮其所不胜的风木,使气候有湿气流行之象。④若以主运与后半步主客气相合而言,主运与主气相台为同气(均属金),主运与客气合为气克运(火克金)。若以客运与后半步主客气相合而言,客运与主气相合为气克运(金克木)则为天刑,客运与客气相台为运生气(木生火)为逆。这样,也形成了金克木、术生火、火克金的“承乃制”的凉热相得之温和气候。    综合上述各条,本步前半步为湿气盛而后半步为温和之气候。最后一步即五步的主运为太羽、客运为太征,五步的主气为太阳、客气为阳明。四者相合可以看出:①若沦运,为主克客(水克火)为逆,水气较盛。②若论气,为客生主(金生水),母临子位,为顺,寒气较盛。③运气相合,主运与主气皆为水,客运与客气柑合为运克气(火克金)为逆,气候较热,然客气之金虽受客运火的抑制,而主运与主气之水又来抑制其客运之火。

综合上述各条,本步的运气相合形成了火克金、金又生水、水又来克火之“承乃制”,但此处之“承乃制”与上述的“承乃制”并不完全相同G此处由于主运主气水的太过,虽属“承乃制”,但气候仍有寒气盛行之象。另外,本步之初尚有五气主气阳明和客气少阳的影响,使寒气盛行之程度可稍有缓减n

其它年份的分步运气相合及其气候特点,均可依法进行综合分步而获得。

月和日的运气相合

年有天干和地支,天干化五运、地支化六气,依法相配而成年分步的运气相合。月和日也有天干和地支,所以同样也可以天干化运、地支化气来依法相配而成为月或日的运气相合。

在分步上,月的分步,我们的意见是可按三十天为一月来计算,则运的每步为六天,而气的每步得五天,这是因为运分五步、气分六步。日的分步可按昼夜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来计算,则运的每步各得二又五分之二个时辰(4时又48分),而气的每步各得两个时辰(4个小时)。

月和日的运气相合的酉己合及其分析,均与前面年分步的运气相合相同。其它月和日的运气相合也类推,可依法相配。

以上,我们分述了五行、于支甲子、五运、六气和运气相台五个方而的内容,这些都主要用于推测年、月、日的气候常变和异变。人生存于气交之中,与外在环境(包括气候在内)是相统一的,气候之变化必然会影响到人体。一般地说,气候的常变,人体尚可以适应,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益的;但气候的异变,特别是气候的剧变常会致人发生某些疾病,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人。为此,我们在预测和分析气候常变异变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根据古人的一些经验做好这方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下,我们就运气的发病及其治疗法川、药物配伍等概括地加以叙述。

 

运的太过不及与发病

运有平气与太过不及之分。一般地说,平气影响较小,但也可发病,如敷和之纪(木运之平)的“里急支满”、升明之纪(火运之平)的“啊瘛”、备化之纪(土运之平)的“痞!’、审平之纪(金运之平)的“款”、静顺之纪(水运之平)的“厥”等。而运的太过不及属于气候异变,故对人的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影响较大。例如:

(1)木运太过,则风气流行。若本脏患病,多有易怒、眩晕、胁痛、吐甚等症。若木气太过而脾土受邪(术克土),则人多患飧泄、食减,体重无力、烦闷、肠鸣、腹支满等症。但若至秋令,土之子金乘其盛而来复之,则又可伤肝而肝反病。木运不及,肝气不足,本脏多有胁肋小腹疼痛等症。木气不及,则煤气(金气)流行,所不胜之金气迫凌刚木(金克木),故人多患中气清冷、肠鸣、溏泄等症(肝木木已不及,又有金气迫凌,则其子之火气也微弱而不足以温煦脾土)。术气不足,其所不胜之金可乘而制之,但胜之下必有负,故木之子火又可乘金之虚而复之(如春天木气不及而金气乘之,但至春夏之交火气当令时,则火又来克金,此所谓。孤虚旺相,之理)出现炎暑流火,人多患寒热、疮疡、癖疹、痈痤等疾病,以及咳嗽、流涕等肺金被克之症。

(2)火运太过,则炎暑流行:,若本脏患病,则多有胸中疴、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问痛、两臂内痛、身热暑痛(火亢伤水),以至热流周身而发为浸淫疮。若脯金受邪(火克金),则多患病疟(热留腠理)、少气、咳喘,如肺之阳络受伤则血溢于上而吐血、衄血,肺之阴络受伤则血泄注于下而便血、尿血等。若火庸伤金进而灼劫肾阴(金生水,金伤则不能生水),则有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痛等症。若至冬令,金之子水气盛而来复之,则又可伤心而心反病。火运不及,若本脏患病,可有昏惑健忘(火不足而心神溃)等症。若所不胜的水气来乘(水克火),则寒气流行,人多患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郁冒朦昧(眼花眩晕)心痛、暴瘖、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为痛,甚则屈不能伸、髋髀如别等症。火不足,水来乘而制之(水克火)。但火之子土又可乘水之虚而复之(如夏季火气不及而水气乘之,但到长夏湿土之气当令时,则土又来克水),人患鹜溏、腹满、食饮不下、寒中肠鸣、泄注腹痛、痉挛痿痹、足不任身等症。

 


(3)土运太过,则雨湿流行。若本脏受邪,则多有肌萎、足痿、行善瘿(战僳挛痛)、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脾湿过盛不能输布水津而发为饮,不能运化则中满食减)、四肢不举等症。若肾水受邪(土克水),则多有腹痛、清厥(厥冷)、意不乐(肾藏忐,志不舒则忧郁不乐)、体重烦冤(肾乃气血之生源,人之行动有赖于气温、血濡,今肾水受邪,气血之源不足,气不足则体重而行动不便,阴血不足不能济阳则阳亢而烦冤)。若至春令,水之子木气盛而来复之,则可伤脾而脾反病。岁土不及,本脏患病多有留满否塞等症。若所不胜的风木之气相乘(木克土),则人多患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风胜燥化伤津而筋骨失养,故筋骨摇动)、肌肉润酸(肌肉跳动瘦痛)、善怒、病寒中等症。岁土不足,术来乘而制之(木克土),但土之子金又可乘木之虚而复之(如在长夏,土气不及,则木气来乘,但到秋季金气当令时.则金又来克木),故有胸胁暴病而下引少腹、善太息(呼气多吸气少而长}气)、食少失味等症。

(4)金运太过,则煤气流行,若本脏受玎15,多有喘效逆气、肩背痛、尻阴股膝髀脯箭皆病(金病,不能生水,致肾阴不足,故尻阴股膝以下皆病)等。若肝木受邪(金克木),则多有两胁满痛引少腹、目赤病、眦疡、耳无所闻,以至体重烦冤、胸痛引背、脏胁痛不可反侧。若至夏令,木之子火气盛而来复之,则可伤肺而肺反病(如咳逆甚而血溢)。岁金不及,若本脏受邪,可有咳喘等症。若所不胜的火气相乘(火克金),则人多患肩背管重(闷重)、鼽嚏(鼻塞流涕者为鼽)、血便注下(火迫血下注)等症。岁金不及,火来乘而制之(火克金),但金之子水又乘火虚而来复之(如在秋季,当金运不及时,则火气来乘,至冬季水气当令时,则水又来克火),出现口疮、心痛等症。

(5)水运太过,则寒气流行。若本脏受邪,则可有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水邪泛滥,土不能制水,则腹大胫肿;水气上逆,则喘咳;太阳之气生于水而主表,今水泛则源竭,使太阳之气无从资生,致表阳虚而汗出憎风)。若邪害心火(水克火),则多有身热、烦心、躁悸、阴厥、上下中寒、谵妄心痛(寒气上乘迫心气而外炎,则身热、烦心;水火不交,则躁悸;阴寒盛,而厥逆于上;水寒之气过盛,则三焦火衰,故上、中、下寒;心神不宁,则谵妄)。若至长夏,火之子土气盛而来复之,则湿邪可伤肾而肾反病。岁水不及,本脏可发干燥枯槁等症。若所不胜的土气相乘(土克水),则人多患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骨痛发、帼瑞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肘肿等。岁水不及,土湿之气乘而制之(土克水),但水之子木又乘土之虚而复之(如冬季,水气不及,则土气乘之,但当春季木气当令时,则木又来克土),疾病多有而色时变,筋骨并辟、肉帽瘛、月视硫疏、肌肉疹发、气并膈中、痛于心腹明气动.则面色时变;井者,拘挛,辟者,刑伤也;畹梳者,日不明也;肝气发于外,则肌肉风疹;肝气发于中,则痛于心腹)等症。

从上述看出,运的太过或不及,都有胜气(太过之本气或不及之所不胜之气)、所伤之气(太过的我克之气或不及的克我之气)和复气(太过的所胜之子气或不及的本气之子气)三者。此三者皆可使人体发病。其发病规律与五行生克关系有关,其发病情况又与人体的素质有关,因而在发病的脏腑和病症上也各不相同。概括言之,其发病不外有本脏自病、所胜他脏之病和复气所伤本脏或他脏之病。


上进发病内容可参阅《问·气交变大论》、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关部分。从中可看出有关运的发病主要有三个方面,因为运有太过不及,从而产生了胜复之气,太过者则气胜,胜若无制,则伤害甚;不及者则气衰,衰若无复,则心败乱。如木胜肝强,必伤脾土,肝胜不已,燥必复之,则肝伤亦自病;如木衰肝弱,必有燥胜伤肝,燥胜不已,火必复之,则肺受邪而反白病。其他脏腑之强弱胜复及所病亦然,此发病规律虽以发运而言,然而年的分步的运太过不及亦然。

关于复气之说,有认为甲丙戊庚壬阳年为太过,无复;而乙丁己辛癸阴年为不及,有复。我们认为,不及之运有复气,而太过之运也有复气。如愫问·五常政大论》中就说过:  “发生之纪不务其德,则收气复……”,此言木气太过不已,胜之下必有负,到一定时令,则秋金之气来复G这说明太过之运也有复气,只是太过之运的复气为五行承制规律之复气,而不及之运的复气为子为母报复之复气,此二者虽一为承制、一为报复,但它们均应属复气之列。

 

气的发病及其治法

气有司天在泉及其阴阳属性的不同,而且它们逐年轮转,形成了气候上的偏盛偏衰,从而也影响人体可发为某些疾病。其致病规律仍是以五行生克理论为基础,其发病类型主要取决于六气的司天、在泉、客胜、主胜、胜气、复气和运气相合等不同情况。另外,在檬问·五常政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还有脏气上从的发病和邪气反胜之治,该两部分内容因其有证无治或有治无证,故未列出。

为使读者对表中所列病证及其治药有所了解,下面根据我们粗浅的认识作一简要说明:

 


巳亥之岁,厥阴司天,厥阴属风木之气,故风气淫胜;风木所胜者为土,而土之在脏属脾。所以,风木淫胜则脾土受邪而发为骨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舌本强、食则呕、冷泻腹胀等肝脾病证(包括肝脾之经脉所过处之病变)。治法上,一般分“平”和“治”,因天气在外、地气在内,司天之气为淫胜于外而在泉之气淫胜胜于内。故在治法上,对司天之气胜的用“平”,平其上而使之下;而对在泉之气胜的用“治”,治其内而使之外,这是对于六气过胜之治法总则。因此,对厥阴司天的风气淫胜于外所致的以上病证则平以辛凉,辛为肺金之味、凉为肺金之气,以辛凉扶肺金以制肝木之胜;其佐以甘苦者,甘人脾以生肺金,苦为心火之昧,火能克金,以阱辛之太过。所以甘缓之者,因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且有食气人胃能淫精于肝之意;以酸泻之者,因酸为肝术之本味,酸主收敛,故用酸敛肝木之过亢以达其疏泄之本性。厥阴司天,则少阳在泉,少阳属火,火气淫胜而伤及气分则注白,伤及血分则注赤;热在下焦,则溺赤、血便等。在治法上,因火气淫胜于内,放治以成冷,咸为水之昧、冷为水之性,水能克火,以咸冷制其淫胜之火气。所以佐以苦辛者,苦能泄、辛能散,以苦辛泄散淫胜于内之火;以酸收之者,酸乃木昧,木生火,以酸收之使火归原;以苦发之者,苦可使内郁之火热发泄于外。

子午之岁,少阴司天,少阴属热气,热气淫胜则肺金受伤,故发为胸中烦热、嗌干、右去痛……喘咳等热伤肺经之证。治法上,因热气淫胜于外,放平以水性之咸寒;其佐以苦甘者,甘能胜咸以防咸之太过,苦能泄其热实。所以以酸收之者,酸为木味,术能生火,以酸收之使火归原。少阴司天,则阳明在泉,阳明属燥金,燥气淫胜则风木受邪,胆为阳木、肝为阴木,故病发有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等胆气不舒之症。肝经之脉循喉咙,肝木闭郁,则嗌干;少阳之气郁,则身无膏泽;足外反热者,因足外侧为胆经所过之处。故在治法上,因燥气淫胜于内,燥为金凉之气,火能胜金,而苦温属火之性味,故治以苦温;其佐以甘辛者,木受金伤,以甘缓之,辛为金味,辛可宣散肺金,故以辛泻其肺金之实。所以以苦下之者,因燥结不通、邪实于内,故以苦寒下之。

丑未之岁,太阴司天,太阴属湿气,湿气淫胜则肾水受邪,故发有肘肿、骨痛阴痹、腰脊头项痛:湿盛于上,则时眩;肾主二阴,肾伤于下则大便难;胃气未伤,故尚有饥感,而脾为湿困,故不欲食;肾水受伤,阴不上济于肺,肺热叶举,则咳唾有血;肾阴不能上济于心,则心气虚而发为心为悬。在治法上,因湿气淫胜于外,故平以苦热,苦能燥湿,热熊胜寒湿之气;其佐以酸辛者,酸为木味,木能制土,辛为金昧,金能制术以防酸之太过。所以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者。因苦能燥湿,淡能渗湿6若湿胜于上而成热者,则治以苦温使其燥,佐以甘辛使其散;以汗为固而止者,  《金匿要略》云: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癔。”此治水湿之要法。太阴司天,则太阳在泉,太阳属寒水之气,寒气淫胜于下而自伤,故发为少腹(为肾与膀胱之所在),痛控睾、引腰脊(为太阳之经脉所过),上冲心痛、血见(肾脉络于心),嗌痛、颔肿(肾与小肠之经脉所过);故在治法上,寒气淫胜于内,寒为水气、.甘为土味,而土能制水、热能胜寒,故治‘以甘热;其佐以苦辛者,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所以以成泻之者,肾欲坚,而咸能软坚,故为泻:

寅申之岁,少阳司天,少阳属火气,火气淫胜于上,则头痛;火气淫胜于腠里之问,则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火气上淫,则色变黄赤;火迫金水外溢,则肘肿;火气上逆,则腹满仰息;火气下迫,则注泄赤白;火气郁于血脉致血脉凝聚不通,则发为疮疡;火气上迫于心肺,故有咳唾血、烦心胸中热、鼽衄。故在治法上,火气淫胜于外,则平以成冷,盖咸为水味,水能制火,冷能胜热;其佐以苦甘者,苦能泻火之实,甘能缓火之急。所以以酸收之者,因火盛则散越,而酸为木味,故用酸味滋补肝阴以收敛散越之火;以苦发之者,苦能发泄火之郁伏;然发泄太过,未免伤气,故又以酸复之。少阳司天,则厥阴在泉,厥阴属风木之气,风木之气淫胜,脾胃之土受邪,阴阳相搏,则洒洒振寒;阳郁而欲伸,则发为善呻;阳欲引而上,则发为数欠;肝经之脉贯鬲布胁肋,风淫胜而肝自病,故有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鬲咽不通……身体皆重等,皆属脾上受邢之症。故在治法上,风为木气,金能胜木,故治以半凉,盖辛为金之味、凉为金之性;其所以佐以苦甘者,莆能胜辛、甘能益气,以防辛之太过反伤其气;所以以甘缓之、以辛散之者,  愫问·藏气法时论》曰: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木性急,故以甘缓之,风邪胜,故以辛散之。

卯酉之岁,阳明司天,阳明属燥金之气,燥气淫胜,则肝胆之木受邪,故病发有左脑胁痛、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而尘、男子痴疝、女子少腹痛、目昧眦疡;肾脉与肝棚通、肝木有病也连及腰脊而作痛;感而疟、咳、腹中呜、注泄鹜溏等皆属燥金清凉之气浸淫于中之症。故在治法上,平以苦温,盖苦温能胜清金;其佐以酸辛者,酸能收、辛能散,肺金之气胜而郁滞,故以酸收之、以辛散之;燥气结于内,故以苦下之。阳明司天,则少阴在泉,少阴属热气,热气淫胜,火气奔动,则发为腹中肠鸣;火性炎上,则气上冲胸;火邪乘肺,则喘不能久立、寒热皮肤痛;金水受害,阴阳相争,则恶寒发热为疟;热甚阴虚而畏阳光,故目瞑;热入阳明之经,故有齿痛、顺肿;热在下焦,故少腹肿痛;热在中焦,则腹大。在治法上,热淫于内,故治以水味水性之成寒,盖水能胜火;其佐以苦甘者,盖苦能泄火之实、甘可防咸之过;所以以酸收之者一,酸为木味,而火生于木,故用酸味以收火归原;所以以苦发之者,乃苦可发泄内郁之热。

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太阳属寒水之气,太阳本寒而标热,故病发为反其本而为标热之症,如痈疡、呕血、血泄、鼽衄、胸腹满;太阳本寒,寒气淫胜,上凌心火,迫火上炎,水火相争,则发为心厥痛、眩仆、而赤目黄、色焓、善噫、嗌干、渴而欲饮;心包为心之外围,可代心受邪,故当心病时心包络亦病,出现手热肘挛腋肿、心澹澹大动等,其发病之处也屈心包络之经脉所及。在治法上,辛能散寒、热能胜寒,故平以辛热;其佐以甘苦者,甘为土味,甘益脾土,土胜可以制水,苦为火味,苦益心火而生脾土以制水;所以以成泻之者,成为水味,.水性就下,寒求之气淫胜而上溢,故以咸的就下之性而泻之。太阳司天,则太阴在泉,太阴祸湿土之气,土能克水,湿土之气淫胜于内,则三焦、肾、膀胱之水脏均受邪。,故发为耳聋浑浑痒痒(耳不聪),嗌肿喉痹(属三焦经之病变)、阴病血见、少腹痛肿、不得小便(肾阴虚之症)、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胆如结、如别(均属膀胱经之病变);寒湿乘心,则发为饮积心痛。治法上,治以苦热,盖苦燥皆能胜湿;其佐以酸淡者,酸为木味,木能制土,淡能渗湿;所以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者,盖取其苦性燥湿、淡能利窍之意。

客胜主胜的病治,客是指司天在泉之六气,逐年轮转;主为一年四时六步之六气,年年不变。司天之客气主上半年初至三气,在泉之客气主下半年四至终气。所谓“客胜”,是指司天在泉之客气胜和分步的客气胜;  “主胜”,是指四时六步之主气胜。这里所滑“胜”,仍是以五行生克为依据,若客克主则为客胜;客与主为母子关系则为同气,亦为客胜;若主克客则为主胜。所谓司天的客气胜,是言当年客气的司天之气和客气的初至三气胜过了主气的初至三气,或客气的初至三气与主气的初至三气为母子关系:在泉的客气胜,是言当年客气的在泉之气和客气的四至终气胜过了主气的四至终气。

厥阴司天的客气胜:厥阴风木之客气加于上半年初至三气的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主气之上,木能生火,所以客气与主气属母子关系,为术火同气,为客胜。厥阴风术之气胜于上,则病发为耳呜掉眩;厥阴之肝脉贯鬲注肺,若肝木之气胜而上逆影响肺金之肃降,则肺叶上举而为薪。

厥阴在泉的客胜:厥阴风木之客气主后半年,后半年客气的四气为阳明燥金、五气为太阳寒水、终气为厩阴风木。风为阳邪,厥阴肝主筋,若风木与燥金相合,风从燥化,则筋燥而发为关节不利之症;太阳为诸阳之主气,阳气者柔则养筋,若寒气淫胜于内而太阳之阳气受邪不能养筋,即可发为在内为颈项拘瘛之痉症;厥阴肝主筋,厥阴风木之气胜而燥化,即可发为在外为不便(筋骨不利)。故在治法上,因厥阴风木之气胜,而厥阴风木之性宜以疏泄为顺,辛能疏散,故以辛补之;厥阴风木为生发之气,生发过甚则气上逆,酸可敛其上逆之气,故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姒甘缓肝之急。

厥阴司天的主胜:厥阴为风木之气,厥阴司天之气主上半年,而上半年的主气之初至三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厥阴、少阳在脏腑为肝胆,其部位在胸胁。主胜即厥阴风木之气胜和少阴少阳火热之气胜,若少阳火气胜则发为胸胁痛,若少阴君火胜则舌难以言。

厥阴在泉的主胜:厥阴在泉之气主下半年,而下半年主气的四至终气为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太阴主湿、阳明主燥、太阳主寒,今主胜者,即湿燥寒三气皆胜,若寒湿胜而浸渍筋骨,则筋骨繇并(繇者,摇也,盘骨摇缓不能收而站立不稳);若寒湿胜而浸渍腰腹,则腰腹时痛。故在治法上,其泻以酸,其朴以辛。盖木性升发,酸则反其性而收之,故言泻;辛能助其升发,故言补。

少阴司天的客胜:少阴司天,其客气的初至三气为太阳寒水、厥阴风木、少阴君火。若太阳寒水之气胜,则病发颈项强、肩背臀热、头痛,甚则咐肿;若厥阴风木之气胜,则发为鼽嚏、耳聋、目瞑;若少阴热气胜,则发为少气、发热、血溢、疮疡、效喘。

少阴在泉的客胜:少阴在泉主后半年,其客气的四气为太阳寒水、五气为厥阴风木、终气为少阴君火。若太阳寒水之气胜,则发为腰尻股膝髀踹腑足病;若厥阴风木之气胜,风淫而土病,故病发瞀热以酸、咐肿不能久立;若少阴君火之气胜,与其主气太阳寒水之气相加,火淫下焦,则发为溲便变。在治法上,以成补之者,盖少阴在脏属心肾,心主火、肾主水、少阴热胜则伤阴,故以水昧之成以补阴;所以甘泻之者,甘为土味能补脾,脾土健运则能制水;所以以咸(酸)收之者(咸为酸之误),《素问-藏气法时论》日: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气散逸,自伤其神,故以酸收敛其散逸之神气。

少阴司天的主胜:少阴司天主上半年,上半年主气的初气为厥阴风木、二气为少阴君火、三气为少刚相火。若君相二火之气胜,则有心热烦躁;若厥阴风木之气胜,则有胁痛支满。

少阴在泉的主胜:少阴在泉主下半年,下半年主气的四气为太阴湿土、五气为阳明燥金、终气为太阳寒水,三者皆为阴邪,阴胜则君火受制,故发为厥气上逆、心痛发热、鬲中、众痹皆作;阳明燥金之气乘于厥阴,则病发于珐胁;阴邪有余,则魄汗不藏、四逆而起(魄汗者,阴汗也;四逆者,厥冷也),  (愫问·脉要精微论》日:  “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在治法上,其泻以甘、其补以成。盖火性烈,甘可缓,故言泻;火欲软,而成能顺其气而软之,故为补。

太阴司天的客胜:太阴司天主上半年,太阴为湿土,湿土之客气加于主气木火之上,若湿土之气胜于上,外则手面跗肿、内则呼吸气喘。

 


太阴在泉的客胜:太阴在泉主下半年,太阴为湿土,湿土之客气胜,若客于太阴之经,则足痿下重;若客于内,则便溲不时;若客于下焦,则发为濡泻、为肿、隐曲之疾(隐曲者,前阴也,谓隐藏委曲之处)。故在治法上,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盖脾土欲缓,甘可顺其气而缓之,故为补为缓;土性湿,苦可反其性而燥之,故为泻。

太阴司天的主胜:太阴司天主上半年,其主气的初至三气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若厥阴风木之气胜而伤脾土,则发为胸腹满;若少阴少阳火热之气胜而伤肺金,则发为食已而瞀,《灵枢·经脉篇》曰:  “肺的是动病,甚则变两手而瞀’’,瞀者,术痛不仁之意。

太阴在泉的主胜:太阴在泉主后半年,其主气的四至终气为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若寒湿之气胜,则发为寒气逆满;若寒水之气上乘脾土,则发为饮食不下;若寒湿下注,则发为疝。故在治法上,其泻以苦者,困苦能燥湿;其补以甘者,因甘能缓脾。

少阳司天的客胜:少阳司天主上半年,而上半年客气的初至三气为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少阴少阳火热之气胜,在外发为丹胗、丹嫖、疮疡,在上发为头痛、喉痹、耳聋、血溢,在内与湿合而为呕逆、瘛从。

少阳在泉的客胜:少阳在泉主下半年,下半年客气的四至终气为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而主气的四至终气为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若太阴湿土之气胜而伤及太阳经气,则腰腹痛而反恶寒;若湿胜于上致肺之气化不利,则溺白(尿浊);若湿胜于下而脾土自伤,则下由(白痢)。在治法上,以咸补之,以威软之。盖火性太过则刚燥,咸为水味能补阴以济过甚之火,火得水济则刚燥者软、过甚者平,故为补、为软;所以以甘泻之者,盖心苦缓,而甘能缓,故为泻。

少阳司天的主胜:少阳司天主上半年,而上半年的主气为火热之气和风木之气,客主二火相助则火气更盛,盛则炎上而伤肺,故病发为胸满咳仰息,甚而有血;二火之气发于外,则有平热,盖少阴少阳二经皆循于手。

少阳在泉的主胜:少阳在泉之气主下半年,而下半年主气的四至终气为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和太阳寒水,此三气皆属阴气,阴盛格阳,则发为少阴、少阳自病,故有热反上行而客于心的心痛发热;若太阴自病,则发为格叶-而呕。故在治法上,其泻以甘、其补以成。盖火性烈,甘则反其性而缓之,故言泻;火欲软,咸则顺其性而软之,故言补。

阳明司天:阳明燥金之客气加于木火主气之上.金临火位,火克金,客不胜主,故无客主之胜可言。燥金之气内余,火热之气又上炎,灼伤肺金,故发为效衄、嗌塞、心膈中热。

阳明在泉的客胜:阳明在泉主下半年,阳明燥金属清肃之气,而在泉属下,故清肃之气动于下,则发为少腹坚满而数便泻。在治法上,以酸补之者,酸可滋肝水之阴以制过亢之阳;以辛泻之者,辛能散,散其肝木上逆之气以达疏泄之性,故言泻;以苦泄之者,苦能泄火,泄其上炎之火以解肺金为火所刑。

阳叫在泉的主胜:阳明在泉主下半年,而下半年的主气为土金水,三者属寒湿清凉之阴气,与其在泉之阳明客气的阴气相合,则阴至盛。若阴盛于下,则发为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为骛溏;若阴寒上乘,则发为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故在治法上,其泻以辛、其补以酸。盖金性敛,而辛可反其性而散之,故为泻,取其辛温能散寒凉之意;金欲收,酸可顺其性而收之,敞为补,取其酸能收敛肺气上逆之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日: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太阳司天的客胜:太阳司天,太阳属寒水之气,主上半年,寒水之客气加木火主气之上,水能胜火。若寒气盛于上,则发为腹中利、感寒则数、出清涕。

太阳在泉:太阳在泉主下半年,下半年的主气为土金水,皆为阴气;下年的客气为火金水,客主皆为金水之阴气,而且水能克火,故只言金水而不言火;又金水同气,故也不言克主之胜。重阴之气盛,则发为寒复内余而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胫足膝中痛,其部位皆属太阳之经筋所在。放在治法上,因太阳在腑属膀胱,膀胱主藏津液,阴阳互根,津液立足则阳气资生有源,而津液之来源义赖于阳气的开发,今太阳之阳气为寒邪所遏而失开发之权,致使津液来源和膀胱所藏之津液不足,所以以苦补之、以苦坚之。盖津液属阴,而苦味也属阴,以苦坚补其不足之阴津。所以以咸泻之者,盖成为水味,水性就下,故性属就下之药物以泻寒水之邪。所以以辛润之者,盖辛能散,一散寒水之邪,二开太阳之阳气,阳气宣发则腠理开、津液通。

太阳司天的主胜:太阳司天主上半年,上半年主气为木火之气,寒水之客加于木火之主,火因寒覆,阳气欲外达,则发为喉嗌中鸣。在治法上,其泻以咸、其补以苦。盖咸可泻其寒水之邪以解寒覆,苦可清其火热之邪以补耗伤之阴。

三阴三阳六气胜复的发病及其治法。此胜复之发病内容,若乍看《内经》原文,胜气与复气似无多大区别。但若详析,二者的发病是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就我们所理解,胜气是本气之淫胜;复气是本气先有所郁而后借得令之机对其所胜之气进行报复。所以,二者相同之处为均属本气之盛,而相异之处在于:胜气为本气过盛而淫胜于外、内、上、中、下等处;复气为本气得令而乘其所胜之脏,或侮其所不胜之脏。例如:

厥阴之胜:厥阴之胜谓风气盛,厥阴在脏为肝,肝术胜则可乘牌土,风为阳邪又可化热,风性善行数变可淫于上中下,故其发病可有耳鸣、头眩、愦愦欲吐……鬲咽不通等症。在治法上,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盖甘可益土、清可平木、苦可清其热邪、辛可散其风邪、酸可收敛其上逆之风气:,    厥阴之复:内应肝气,肝邪实则少腹坚满;肝主筋膜,其气急,故病发里急暴痛;肝邪乘胃并上凌于心致阳气泄,故发为厥心痛、汗发;脾受肝伤,则呕吐、饮食不入、人而复出;风气淫胜,则筋骨掉眩;风胜而金来承制,则于足清厥。在治法上,治以酸寒者,酸可补肝阴之体以敛其上逆之风气;寒可清,木能生火,木盛则火炎,故以寒清之。佐以甘辛者,甘能补脾并可缓肝,辛能益肺以制肝术。以酸泻之者,其义同胜。

少阴之胜:少阴在脏属心肾,心主火、肾主水,火为热在上、水为寒在下,若火热淫胜干上,则发为心下热、善饥(热则消谷善饥);若寒气淫胜于下,则脐下反动、腹满痛、溏泄;若寒气上逆,则呕逆;若上下俱病,则烦躁;若火热下迫,则传为赤沃(赤为红、沃为水,小便红赤、大便血水)。在治法上,治以辛寒者,辛可宣散肺气以散寒水之邪,寒可清其火热;佐以苦成者,苦能泄火,成能益水以制火;以甘泻之者,甘可益脾以制在下寒水之邪,逆其性则为泻。

少阴之复:少阴本热而标寒,若心火盛而乘肺金,则发为烦躁、鼽嚏、嗌燥、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渴而欲饮、附肿、隔肠(小肠)不便、哕噫、少气骨痿、师胗疮疡、痈疽痤痔、鼻渊;若标寒之气盛于下,则少腹绞痛;标本并发,寒热互作,则分注时止(寒则注,热则止)、洒淅恶寒、振傈谵妄、寒已而热。故在治法上,治以咸寒者,咸益水而能济火,寒可清热;佐以苦辛者,苦能泄热,辛可宣发肺气以降上逆之火;以甘泻之者,心苦缓,甘性缓,以甘反其性而缓之,故言泻;以酸收之者,酸为木味,酸性敛,可收敛上逆之火气以归原;以苦发之者,苦可发其内郁之热;以咸软之者,火性刚燥,咸性软,成人肾;肾主水,水阴上济,则刚燥自平,故言软:,

太阴之胜:太阴之胜谓湿邪盛,湿邪外盛则遏阻火热而内郁,凝阻血脉,故发为疮疡;火热流散于外,则病发脑胁(术火同气);火盛则心自病,故心痛;。热格于上,则头痛、喉痹、项强;湿气盛于中,则胃满、饮发于中;寒湿迫于下焦,则少腹.满、腰睢重强、内不便、善注泄、足胫肘肿;湿盛于上,则头重、肘肿于上;风火之气留于巅顶,传于阳明,则痛留顶、互引眉问;湿邪留于下而热生,则足温。故在治法上,治以咸热者,成能泻湿,热能燥湿;佐以平甘者,辛能散水湿之邪,甘补脾土以散水湿;以苦泻之者,苦能泄能燥,以消水湿。

太阴之复:太阴湿土之复,湿盛于上、中、下,故发为体重中满……窍泻无度诸症。故在治法上,治以苦热者,苦能燥湿、热能胜湿;佐以酸辛者,酸能制土、半能散湿温寒;以苫泻之者,脾苦湿,而苦性燥,故为泻;所以燥之泻之者,燥能胜湿、泻能利水。

少阳之胜:少阳之胜谓火气盛,火性热,若火热客于上下而又伤阴,则可发为烦心……下沃赤白诸症。故在治法上,治法辛寒者,辛可宣肺以降水气而制火,寒能清火;佐以甘咸者,甘能清热,咸能益水以制火,以甘泻之者,其义同少阴之胜治。

少阳之复:少阳火气之复,火盛可乘肺金,则发为惊瘛咳衄、心热烦躁、咳而血泄;火淫表里,则便数憎风;厥气上行,则面如浮尘、目乃喟瘛;火气内发,在上则口糜,在中则呕逆,在下则血溢血泄;少阳主枢,可表里出人,故发而为疟、恶寒鼓傈、寒极反热;火热灼伤肺胃之津,则嗌络焦槁、渴饮水浆;热在心脾,则色变黄赤;热伤气眦,则少气脉萎;热郁三焦,水道不通,则化而为水,传为删肿。在治法上,与少阴之复同。

阳明之胜:阳明之胜谓金邪盛,金气清肃,若清发于中,则肝术受制,故左脑胁痛、痴疝;清气盛于上,则胸中不便、嗌塞而咳;清气盛于下,则溏泄。在治法上,治以酸温者,酸能收,肺气并益肝木,温可胜其清凉;佐以辛甘者,辛能宣发肺气并疏散其肝木之气,甘可缓肝木之急;以苦泄之者,苦从火化以泄燥金之实。

阳明之复:阳明燥金之复谓清气来复,金胜则克木,故病发肱胁、善太息、头痛、惊骇筋挛;清气在中,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在治法上,治以辛温者,辛可宣发肺气并疏散月十术,温可胜清;佐以苦甘者,苦从火化以制金,木被金乘则以甘缓其肝木之急;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者,苦能开燥结以通实邢;以酸补之者,木受金制,故以酸补其肝体。

太阳之胜:太阳之胜谓水邪盛,太阳本寒而标热。若寒客血脉,则发为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头项囱顶脯户巾痛、目如脱;若寒客于表,则皮肤否肿;若寒邪人里,则腹满食减;若寒邪人胃而上侵心火,则心痛;若寒客太阳之经,则阴中乃疡、隐曲不得、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若寒人下焦,则濡泻;若阴寒盛于下而格阳于上,则热反上行;若寒热相搏,则发为痔疟。在治法上,水胜则火衰,其治以甘热者,甘可益土以制水,热能胜寒;其佐以辛酸者,辛温可散寒邪之实,酸可收敛耗散之心阳;所以以咸泻之者,盖肾欲坚,成能软其坚,故为泻。

 


太阳之复:太阳寒水之复,寒气淫胜,若心胃生寒,则胸中不利、心痛否满、食减;若寒气上冲心肺,则发为唾出清水、哕噫、善忘善悲;若厥气上行,则头痛、时眩仆;若寒客于太阳之经,则腰睢反痛、屈伸不便;若寒客厥阴之经,则少腹控睾,引腰脊。在治法上,治以成热者,成能制水、热能制寒;佐以甘辛者,甘可益土以制水,辛温可散寒水之气;以苦坚之者,盖太阳膀胱与少阴肾相表里,肾阴欲坚,故用苦以坚之。

六十年运气病治表,其所列内容是我们根据愫问·六元正纪大论》中的有关部分进行归纳组合而成,它包括各年运气的总发病和六气分步的发病及其用药原则。卯酉、丑未、巳亥各年没有运的发病和辰戌、卯酉、寅申各年没有分步的第五步(五气)的发病,盖前者为运和气均属不及的同气相得,后者为六气客主相合的平和之气,故此两类情况一般发病者较少。

 

对运气病证治药的一些临证体验

 

运气发病是比较复杂的,因为五运有太过、不及,其发病有本脏之病、他脏之病和复气之病,六气有客气,主气和左右问气,其发病有司天之气的发病、有在泉之气的发病、有分步的客胜之病和主胜之病,.还有客主相合的客主加临之病,又有间气所临方位之病症等,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由于我国地区辽阔,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以及各个人的体质不同,故上述运气病症则各有相异,在一个地区或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就各不相同。

 

(l)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出于《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原方为泻肝补脾之剂,主治肠鸣、腹痛、泄泻、泻毕腹痛等症,其病机主要是肝术乘脾、脾失运化。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该方来主治水运太过脾受克制而出现的飧泄、注下、肠鸣、腹满、四肢重滞等,方中的芍药以泻肝木、防风散肝胜湿、陈皮理气和中、白术补牌健运,以其泻肝木以解脾之受制、补脾气以抑肝之横逆,肝木平、脾气健,则诸症消。该方药物性味之配伍也符合愫问·藏气法时论》所提出的“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治则。方中各药物用量及煎服治,可取白芍6克、防风9克、陈皮6克、白术I5克.,水煎两次兑匀,分两次服。

(2)小柴胡汤是《伤寒论》方,为少阳病主方。盖少阳属火主胆,与厥阴风木之肝相表里,肝为体而胆为用,肝胆二病可互治,故可借用本方来治疗水运太过所引起的善怒、眩晕、胁痛等症,即治胆火以泻肝木之实,取其“实则泻其子”之意。原方可去党参之甘平加桂枝之辛温+以散风邪;去黄芩之苦寒加伏苓之淡渗,以分清浊而止泄;去大枣之甘腻加牡蛎之成平,以潜过亢之肝阳而解眩晕、胁痛等。其所用药物性昧的配伍也符合《素问·藏气法时论》所提“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肝苫急,急食甘以缓之”的治则。本方应用时,可酌取柴胡24克、茯苓12克、桂枝9克、半夏9克、生姜9克、生甘草9克、生牡蛎12克,水煎去滓,再重煎服。

(3)麦门冬汤是俭匮要略》中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并脉证中的一个治方,原主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用以止逆下气。这里我们借用本方治疗火运太过肺金受邪之咳喘、咯血、嗌干、痰壅等肺为热迫而肺气上逆之证,方中麦门冬、党参、什草、大枣养胃润肺益气,胃气得养则能生津,以达“培土生金”、气阴两长,则火邪自敛。此处所以去粳米者,以防逗留热邪;加竹茹、蜂蜜者,一清脉络之热以止血,一润肺补中以图后;方中半夏本为辛燥之品,不宜于火热之症,而此处不去半夏者是取其有降逆之功,盖肺以降为顺,降之即补之之意。方中各药昧之分量可酌取麦门冬2l克、半夏9克、党参6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竹茹30克、蜂蜜30克,水煎两次去滓,人蜜搅匀,分两次食后服。

火运太过之病症除用以上麦门冬汤外,我们还选列了小柴胡汤加味。因为小柴胡汤原治少阳证,而少阳属火,在《伤寒论》中谓:  “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它与此处之症有符合之处。按症中有泄泻,应去黄芩加茯苓,而此处并未去黄芩又加葛根者,以其为中热泄泻,属于挟热下利,在《伤寒论》中谓: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取其黄芩和葛根均能治热利之意;方中所以不去半夏又加瓜蒌者,取其半夏有除满之功,正如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中用半夏一样;又加瓜蒌,取其开胸中郁热之力;加山栀,以清火邪。本方药物之州量,可酌取柴胡24克、半夏9克、全瓜婪18克、党参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4枚、生山栀6克、葛根24克,煎服法与上而所述的小柴胡汤相同。

(4)肾着汤原名甘草干姜苓术汤,为金匮要略》中治肾着之方。其病之发生是由于身劳汗出、衣裹冷湿而久久得之,症见有“身重腰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这些病症均属于肾受寒湿之邪,着而不去,以致形成肾着之病,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借用本方米治疗土运太过致肾经受湿之证。表中所列病症虽与原方主治之症不尽相符,但二者之病因均属寒湿之邪为害,取其“异病同治”之法。方中又加猪苓、泽泻者,以增强利水湿之功,并有分清浊以止溏泻之效。方中药物用量,可取炙甘草6克、白术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猪苓9克、泽泻9克,水煎二次分服。

金运太过,月十木受制不舒,则症见表中所列的胁满痛引少腹、目赤痛、眦疡、耳无所闻等,这些病症宜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柴胡汤的原方及其主治等,上面我们已有所述。至于其加减应用,我们仍本着伤寒论》98条小柴胡汤下的加减法之理。但其中加瓜蒌者,因有胸痛引背,取其“瓜蒌薅白白酒汤”治胸背痛之意,并非“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瓜蒌”之意;同样,我们于本方中加入桂枝者,因桂枝辛温能散风邪,以治目赤、眦疡等风邪所伤之症,并非“外有微热,去人参加桂枝”之意。以上加减后之方药的性味配伍法则也符合愫问·藏气法时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的治则。方中的药物用量,可取柴胡24克、桂枝9克、白芍9克、干姜6克、五昧子9克、甘草9克、全瓜蒌18克、牛牡蛎12克,煎服法与前面所述的小柴胡汤相同。

(5)八味汤(丸)原名金匮肾气丸,出于经匮婴略》。原方主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的肾气微弱之证,而肾气微弱之证的临床表现不仅限于上症,而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主要借用本方来治疗金运太过肺金亢而不能敷布津液于下,致使肾气微弱,出现尻阴股膝髀端箭足病痛,取其其症多位下肢,为肾所主之意。方中药物共八昧,其分最可取熟地(生地)24克、山萸肉12克、山药12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附片3克、肉桂3克,水煎二次兑匀,分两次食前服。

(6)茯苓叫逆汤为《伤寒论》方,原方主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即治疗汗下后阴阳两虚、水火不济之烦躁症。今水运太过,邪害心火,出现身热烦心、躁悸等心肾不相济之证,故可用该方治疗,用附子、干姜、炙甘草以挟阳,茯苓利水,党参益气。方中药物用最可取茯苓18克、党参3克、附片3克、干姜5克、炙甘草6克,水煎二次兑匀,分两次服。

(7)真武汤出自《伤寒论》,原主治阳虚水泛的心下悸、头眩、身月罔动、振振欲擗地、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等。这里我们借用本方治疗水运太过的腹大胫肿、咳喘、腹满、肠鸣、溏泄等水湿阻滞阳气和水胜侮土之证。方中的药物加减,我们仍遵《/寒论》原方的加减法,即:气逆而咳者,加干姜细辛五昧;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但因水邪过盛,尚有腹大胫肿水气之症,所以我们又于原方中加入防己、木通,以增强利水之功。各药味之性昧配伍,符合《素问·藏气法时论》中的“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治则。方中各药的用量,可取生姜9克、茯苓9克、白术6克、附片3克、于姜6克、细辛3克、五昧子6克、防己9克、木通3克,水煎二次,兑匀后分两次饭前服。

(8)乌梅汤(丸)方也出白《伤寒论》,原方一般认为主治蛔厥证,后世又有人认为属厥阴病的总方。笔者曾尝试,儿厥阴病提纲中所列出之症,本方均可治之。另外,用本方治疗疮疡,也常获效。据此,我们借用本方来治疗木运不及以致燥(清气)乃盛行火气所复的寒热借杂之症,如中清、胜胁小腹痛、肠鸣、溏泄、寒热疮疡、痤痹痈肿、咳嗽等。本方药物共十昧,寒热并用,性味也较多,与愫问·藏气法时论》中所提出的肝、脾、肺、心等病所要求的治药之性昧配伍原则基本相符。本方药物之用量,可酌取乌梅15枚(大者)、细辛3克、干姜5克、黄连8克、附片3克、当归2克、蜀椒2克、桂枝3克、党参3克、黄柏3克,水煎二次,兑匀,分两次服(煎前乌梅先醋泡一宿)。

 


(9)桂枝人参汤方,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两见,一治表证误下,里虚挟表热而利下不止;一治胸痹,胁下逆抢心。办下气逆冲胸),此二者,皆属阳虚阴盛之证。故可借用该方来治疗火运不及心虚挟寒的上则胸中痛、胁支满痛、膺背肩胛问痛,中则饮食不进,下则腹痛、溏泄等阳虚阴盛之证,盖本方有补中复阳、温中通阳以散阴邪之功。本方在伤寒论》中叫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并加重甘草用量;在淦匮要略》中,叫人参汤,也是理中汤加桂枝。但在现行的《金匮要略讲义》中也叫人参汤,其中却只有理中汤药味而无桂枝,从主治的胁下逆抢心之症来推猜,方药中应加桂枝为妥,此以张仲景治气上冲逆用桂枝之范例可见。方药的分量为桂枝12克、党参9克。白术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熊服时桂枝应后下,盖后下少煎则气薄,有速行于上之功。

(10)桂枝加附子汤方见于《伤寒论》,原主治汗多于外、津亏于内,阳不足以煦、阴不足以濡的四肢微急而难以屈伸者。今火运不及寒乃盛行,故症见腰背相引而痛、屈不能伸,髋髀如别的阳气虚弱不能濡养筋脉之证和痉挛痿痹、足不任身等土气来复之证,这些病症多属太阳经气为寒湿所侵之阳虚证候,尚无阴津亏损之证。故可借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又去芍药之阴以防助阴邪之弊,再加茯苓、白术渗湿燥湿以利阳气之司化。方中药物之用量,取桂枝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附片3克、茯苓9克、白术9克、大枣4枚,水煎服。

(1 1)理中汤(丸)方出于《伤寒论》,原方主治霍乱寒多不用水者,有温中补虚、止呕止利之功。今借用本方可治疗因土运不及,风木来乘,寒水侮之,而发为寒中、飧泄、霍乱、腹痛等中焦虚寒之证。其药物的用量和煎服法为党参、白术、下姜、炙甘草各9克,水煎服,服后倾刻,喝稀粥,以助药力,仿《内经》谓:  “浆粥入胃,泻乃止”之法。

土运不及之病症除用以上理中汤(丸)主治外,还可用真武汤和逍遥散作为辅方来治疗。真武汤的来处与主治等均如上述,此处可借用该方治岁土不及,寒水之气损伤阳气,致筋肉失去阳气之煦养而出现筋肉喟疫之症,其药物所用分量和煎服法仍遵上面真武汤中所述,只是用其原方,不再去白芍(9克)。

(12)逍遥散方,出于《和剂局方》,原方主治肝郁胁痛、头痛目眩、食少等症,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之功。今用本方来治疗土运不及肝气横逆的善怒、胸胁暴痛下引少腹、善太息、食少失昧等肝郁脾急之证。该方药物性味的配伍法则也符合愫问·藏气法时论》中“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的治则。方中药味之用量为柴胡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白术6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煨姜和薄荷少许,水煎服。

(13)百合同金汤列于惬方集解》,为赵蕺庵之方。原方主治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肺肾阴亏、虚火上炎之证。此处为金运不及,炎火乃行,症见喘咳、肩背瞀重、鼽嚏等肺的阴虚内热之证,放也可用本方主治。方中用百合、麦门冬、元参、二地润肺生津、滋阴清热,当归、芍药益阴养血,桔梗、贝母开提肺气、化痰止咳平喘,生甘草清热、调和,合为养阴清热、润肺化痰之剂。各药之分量可酌情而定。若出现鼻衄等火气上逆之症者,也可选用麦门冬汤加竹茹方,其药物组成和使用分量见上面火运太过之主治方。

(14)葛根黄芩黄连汤系《伤寒论》方。原方主治表证误下,遂挟热下利之证;后世也有用治身热而下注赤痢者。这里,我们选用本方治疗金运不及火邪乘肺,而下迫大肠的血便注下和火邪上行的头脑户囱项疼痛之症;若下血过多者,可加阿胶9克,取其《金匮要略》中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之意。方中各药用量,可取葛根24克,黄芩、黄连、甘草各6克。煎服时,应先煎葛根,去上沫,再人诸药,水煎两次去滓,兑匀,分两次服。

(15)甘露饮也出于《和剂局方》,原方主治口臭、喉疮和吐衄齿龈出血等胃中湿热上蒸之证。今选用本方治疗金运不及,火气上炎的口疮等症。盖热与火同气,只是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而已。方用茵陈、黄芩清利湿热,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以补之,枇杷叶、枳壳之降以顺之,盖胃喜润而恶燥、喜降而恶升。备药之分量,可取二冬、二地各12克,枇杷叶3克、黄花5克、枳壳6克:石斛6克、茵陈9克、炙甘草5克,水煎服。

(16)附子理中汤(丸)即理中汤加附子,出自《伤寒论》,该方已于上面土运不及中有所叙述。张仲景在理中汤(丸)方的加减法中言: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3克)。”后世依此法来治疗脾肾阳虚的腹泻症时,常不去白术而仍加附子,故称其谓“附子理中汤”。今用本方冶疗水运不及而湿土太过病症中的腹满、身重、濡泄等太阴湿土过盛之症,取其理中汤为太阴病的主方之意,再加附子以治寒疡流水、清厥足痿等阳虚之症。从本方的药物性味配伍上看,也基本符合愫问·藏气法时论》中“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的治则。

 

相关文章推荐

 

易经与黄帝内经中精髓的全新解读

 

《易经》中隐藏28条天人之道

 

探秘:中国“阴柔文化”的历史起源

 

中国哲学与道家文化研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