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农历网 > 风水 > 阴宅风水 >
出帝王的风水宝地
(日 期:2016-11-12 16:38:00  作者:xiaowei  )

出帝王的风水宝地

 

 

出帝王的风水宝地

 

泛北京地区

山,从南面的河北平原看很高,但是从蒙古草原看则太小,所以长城的修建也恰恰有利于弥补这一缺憾;“水”太小太散,海河流域的降水受季节较大,指望它们搞航运是不可能的了,好在一条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了这些河流。所以说,泛北京地区的风水有明显的人工促成的痕迹。

 

关中地区

山、水与北京大致相同,它北面也有长城,横贯黄土高原;南面的平原地区的水,则人工开凿的灌溉沟渠较多。

不过,这个地区有个明显的缺憾就是面积太小,所以处心积虑一心要征服天下的秦朝人翻过了秦岭跑到遥远的四川盆地去种粮食,从而为起兵东进吞并六国提供了有力的人力和粮食保障。而陕西的李自成起义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没有夯实自己在陕北,山西和四川的基础所致,当然,貌似起初他朝北京进攻时,也根本没打算推翻明朝的——连他自己都惊讶自己的进展如此顺利。

 

泛徐州地区

山为泰山余脉,水为淮河。地广人众,且正好处在南北的中点上,其人众之中优秀者,既有北人之彪捍勇猛,又得南人之聪慧敏捷,工于心计。此类人常常在历次的起义大军中充当了带头大哥的角色。同时京杭大运河的经过,更是十分有利于当地财富的累积。

缺点是:最要命的是水有变数。这个水不是指的淮河,而是自西此向东流经河南境内的黄河。淮河虽然也闹洪水,但是比起它的北方大哥就差远了:黄河在历史上多次跨省改道!!!每每改道必导致淮海地区一片汪洋,使淮海地区的民生常常萧条凋敝。正所谓财来的快,去的也快。不过,正是这一情况使当地人不爱财而重朋友团伙之义气,多逞强而好冒险。

 

四川盆地

山好水也好,但是该地很少出帝王,原因也是山好水好,过的悠哉游哉的四川人在历史上很少起过征服整个中国的心眼,懒得离开温暖舒适的家,懒得去翻巴山和秦岭,除非一个一心恢复汉室的诸葛亮这么坚守过一次,还败的一塌糊涂。

 

长白山南部

苍翠的长白山的南坡,由于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向渤海进发的暖流的影响,降水比南方的山东半岛上的烟台威海地区(该地区受寒流影响)还要大,其间的众多小盆地小谷地,适宜农耕的展开,一条稍大一点的鸭绿江的冲积平原也不是太大。

这就是这一地区的缺点:“山”有帝王之气,“水”却无成业之本。历史上在这里称王称霸的有我国的高勾丽和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要是想从这里走向整个中国,一是要自己能善于吸收北部的东北平原上的人力(努尔哈赤在这方面做的不错,他通过兼并其他两个女真部落充实了自己的建州女真,并把都城搬到了人口密集的辽河平原上的沈阳城里,另外还跑到西北方面的蒙古高原上拉赞助,玩同盟,直接要人!),二是上天给他足够的运气,勿庸置疑的是,后金成功入关得力于明朝守关者的叛变和明朝内部的农民叛乱。高句丽就没有此等好运气了,他接连被隋唐两个朝代玩命的整,杨广和李世民一个比一个暴力,从而造成其国内无论人力还是生产均来不及休整而亡国。

 

珠江三角洲地区

在古代当地的人口始终都是个问题。同时粮草问题不好解决:当地人的米饭为主食,且轻一色的步兵,造成了其行军的严重缓慢。还有就是南方的丘陵地带广布,南方几个省非常容易各自为战,当地的军事统领者首先考虑的往往不是北伐,而是提防其他地区的军事力量。最后一点就是亚热带地区的人很少对温带地区感兴趣——对于当地的士兵来说,北伐后如果不能保证士兵每天都洗澡,还不如在打仗前就直接杀了他们,北伐要想成功除非大家有更高尚的理想追求。

 

帝王的风水宝地是如何选出来的

 

所谓的“堪舆高手”,就是风水先生。堪舆术,就是俗称的风水理论。《说文》解释:“堪,天道,舆,地道。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堪舆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汉淮南王刘安著的《淮南子》中。这方面的书有很多,如《易经》《肯囊经》《青囊奥语》《葬经》《撼龙经》《疑龙经》《天玉经》《都天宝照》等。风水的核心,早期要求择址时“避风避水”,后来则要求“藏风聚气”。其中,郭璞的《葬经》所谓的“夫葬,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对后世帝王陵寑选址影响很大。

 

中国有多少处帝王陵区?从公元前246年嬴政选定的陕西骊山陵区起,到清朝光绪皇帝载湉葬于北京郊外的崇陵止,大概有十八处,分布在十多个省区,其中以江苏南京、首都北京、陕西西安、河南洛阳这四个地区为最。可以查到的有名有姓的帝王陵寑有200多座,这么多帝王陵址在其所处朝代都称得上是极品的“风水宝地”,每一座陵寑都有一堆秘闻。(农历 www.nongli.com)

中国古代帝王陵址择选秘闻中,最香艳的大概要数秦始皇嬴政的秦陵了。司马迁的《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嬴政一继承王位,就开始在骊山营建自己的寿宫,这时嬴政仅13岁。骊山附近有温泉,因在临潼南门外,过去史书上也称临潼山。神话传说中炼石补天的女娲当年就住在这座山上。

 

传说嬴政当年在这里建骊山汤,碰到了一个漂亮女子。生性风流的嬴政起了淫念,上前调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性骚扰了。美女很生气,朝“死不要脸”的嬴政脸上吐了一口唾沫。这美女可非凡人,乃神女,一口唾沫害得嬴政染上一身毒疮(这也算是性骚扰的下场吧)。自知得罪不起的嬴政找到神女赔礼道歉,求医治秘方。神女念嬴政有悔意,遂送他温泉水洗脸,毒疮立即消退,身体痊愈。有了这段故事,嬴政在选择万年风水宝地时首先想到了骊山。实际上,嬴政把自己的陵址选在这里,与此处本就是秦国王公墓地有直接关系,1986年发掘出的“秦公一号”大墓就在这片区域。

《晋书》称,“汉天子即位一年而为陵”,不像秦始皇即位当年就选址营建寿宫。西汉有十一座帝陵,除文帝刘恒的霸陵、宣帝刘询的杜陵建在位于都城东南的地方外,其余均在今咸阳市渭水北,共有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等九座。杜陵位于今西安市三兆镇附近,在两河之间。据说这里当年是皇家休闲、狩猎区,经常到这里放松的刘询看中了这里的自然环境,于是把自己的陵寑建在这里,而不是与祖宗归葬一块。刘邦的长陵也是自己选定的,《汉书·地理志》记载,“长陵,高帝置”。据说,这地方是他的老乡、开国功臣萧何帮他一起择选的,并主持陵寑的设计、施工。

 

西汉帝王陵区多建在渭北高原之上,面向东方,陵势巍峨,渭水似玉带把九座帝王陵依次相接,是龙结穴之宝地。西汉时,人们特别迷信“天人感应”,堪舆术流行,讲究“风水方位”。为了求得最大的吉利,与明清帝王陵规制相对统一不同,汉帝王陵听信风水先生的一套,依各帝王象数和阴阳五行的特征,“量身定做”。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西汉帝王陵的陵址、形状各有差别,或方或长或高或低或东或西。刘邦为什么选定渭北?除了看好渭北的风水外,主要是受到了传统的“葬者宜在国都之北”思想的影响,《礼记·檀弓下》称:“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所以在都城长安(西安)位于渭水之南的情况下,皇陵区选择在渭北是必然。但这一“葬于北方”的理论并不为历代帝王所尊崇,如朱元璋的孝陵就建在南京城东郊紫金山。

 

从考古情况来看,东汉帝王陵要比西汉简单多了,结构简化,注重实用。刘秀有遗诏,《后汉纪》记载了:“朕无益百姓,如孝文帝制度,务从约省。”孝文帝刘恒是西汉第三位皇帝,生前极力提倡薄葬,与刘邦、刘彻的厚葬思想形成鲜明对比,是老百姓眼里的好皇帝。刘恒死后葬霸陵,与刘邦葬高原广筑封土堆不同,霸陵“凿崖为墓”,是中国帝王陵中“因山为陵”的早期典范。

 

隋唐两朝的帝王陵区,与西汉帝王陵一样,也在陕西。隋文帝杨坚的陵在陕西扶风境内,名太(泰)陵,规制模仿汉代。据考证,太陵的结构较东汉帝王陵又复杂了起来。传说公元604年,杨广借杨坚病危之时,欲奸淫陪侍父亲的宣华夫人,正好让病床上的杨坚看到。对老子的女人都敢非礼,杨坚觉得杨广将来当了皇帝必坏国事,于是秘密下诏废杨广,由杨勇承继皇位。闻得信息的杨广遂起毒心,弑父夺位。后来,为掩人耳目,心虚的杨广大兴土木,在三畴塬北莽山上为杨坚修建了一座雄伟的陵寑。杨广后来未得好死,被手下叛臣宇文化及杀死于江都(今扬州),草葬异地了事。杨广死后,杨侑称帝两年隋亡,大唐兴起。中国封建社会由此进入了最繁荣的历史时期,中国帝王陵寝文化也随之又进入一个灿烂时期。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两位皇帝(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也是目前已知保存最完整、文物储藏最丰富、而且没有被盗的帝王陵墓,史书称其为“历代诸皇陵之冠”。据史书记载,当年唐高宗在洛阳病逝后,陈子昂等人力主在洛阳设置陵寝,但武则天为了遵照高宗“得还长安,死亦无恨”的遗愿,决定在关中渭北高原选择吉地。很快,朝廷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两位名扬天下的方士,一位是星相家袁天罡,另一位是皇宫里专掌阴阳和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

 

袁天罡接旨后,遍寻黄河两岸,都没找到一块中意之处。后来来到关中,半夜子时出来观看天象,只见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恰好与北斗相交。袁天罡认定是块宝地,于是急忙奔上山峦,找准方位,但一时找不到东西作记号,就摸出枚铜钱放地上再盖上浮土,这才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另一位风水师李淳风接旨后,沿渭水东行寻找宝地。在一天正午艳阳高照之时,他见秦川大地上突兀出一座奇怪的石山:从南向北看,好像一位少妇裸睡在蓝天白云之下,这少妇五官齐全,一对乳房坚挺对称,连乳头、肚脐也都具备。更让他惊奇的是,这少妇双腿稍稍分开,中间还有一淙清泉在终日流淌不息!李淳风大为吃惊,于是赶紧上山,以身影取子午,以碎石摆八卦,拔出发针在二鱼相交处扎入土中后,也下山回朝复命去了。

武则天听他二人说在同一方位选中吉地,派人再去复查。大臣来到梁山后,找到这块地方扒开浮土,惊得半天没站起来,原来李淳风的那根发针正扎在袁天罡那枚铜钱的钱眼里!

既然是一块风水宝地,那还等什么,武则天下令立即开工,很快就将乾陵修好,安葬好唐高宗,后来武则天追随丈夫葬于乾陵。乾陵的地形地貌完全应合了阴阳二仪、天地配合得最绝妙的完美结合。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

 

乾陵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依然风雨不动,历代盗墓贼都在乾陵面前无功而返,甚至连乾陵的墓道门都没有找到,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龙体凤躯长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纷扰。

在今人看来,古代帝王家的所谓“风水宝地”,不过是周围环境上佳的世外桃源罢了。风水理论中的“天人合一”说法,与现代地理学强调的人类发展要与环境、气候相和谐的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有科学性,并无多少神秘感。而且,在帝王陵址择选的时候有很多偶然性,其中主要与帝王本人的喜好和心情有关,有些陵址甚至是帝王骑马游玩时的随口戏言。不少所谓的风水宝地乃是帝王身边御用的堪舆师附会之语,由于不少陵址并不合风水理论的格局,而又必须葬于此,于是建陵起就想法造出“案山”、挖出“玉水”,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改造,弄出人造“风水宝地”来。

 

中国古代的帝王级陵墓风水宝地

 

古代,陵墓(坟墓)特别是帝王级的陵墓,保护措施相当严格,是不能乱动的。如明、清两朝律例,挖坟掘墓者“斩立决”。不要说挖了,就是进去看看,都可能遭杀头之灾,“挖祖坟”的念头是一丝不能有的。不只如此,还要祭拜、修缮,如在清代,康熙、乾隆下江南路经南京时总不忘去拜谒明孝陵。如今在孝陵享殿前门基址上的“治隆唐宋”碑,就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时所题。朱元璋在建了大明王朝,当上皇帝后,同样不忘过去的君王,要一一祭奠,还给汉高祖刘邦专敬了一杯酒;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虽然是民主时代的文明领袖,依然承继规矩,率众民国大员去祭拜明孝陵。

帝王陵一向是神秘的,属“禁地”,连陵区周边的围墙都是靠不得的,牛羊也不会让放。中国帝王陵的选址到底神不神呢,其实不神,差不多都离不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即“龙、穴、砂、水、山,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

具体说起来,内容就复杂了,在执行时忌讳很多。“风水说”是用于诸如住宅、庙宇这些人类活动场所选址,但在传统“阴阳”学说左右下,人死了是去阴间,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了,所以要“事死如事生”,陵墓的选址不能马虎,就是民间人们在给逝去亲人安葬时,仍要讲风水。而帝王陵选址的好坏,直接影响国运、江山的兴亡,格外受到重视,选址不慎被帝王杀掉的风水先生不在少数。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也是这样,无不考虑龙、砂、穴、水、山、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期望背后龙山重岗、开屏列帐,陵区负阴抱阳。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近案似几,远朝如臣,使建筑物前后对景,遥相呼应。当自然山川条件不能十全十美时,就人工加以修,补、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一个理想的“人造”风水宝地。

清代帝王陵寝选址、规划时的“天人合一”观念,承继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墙是不规则布局的,到过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长的都城墙的人会发现,墙体都是傍山依地形顺势而建,城墙带景象优美。如依传统的“中轴线”理论,方方正正,就不会有“鬼脸照镜”这样的“金陵四十八美景”。朱元璋为自己选择陵地址时,也追求陵与自然和谐统一,“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形胜”。元璋与历代皇帝一样,宗法礼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恋,对陵址选择的讲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风水佳境,赐福朱氏子孙。

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陵寝制度,是在明朝完备起来的,明朝的帝王陵分布在四处,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这些陵所在都是“风水宝地”。

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的钟山风景区,几乎就是当年明孝陵的整个范围。在这处庞大的帝陵区域内,设计者将整座钟山以及部分水面作为重要的“风水”景观,一齐纳入孝陵的建筑规划设计中,从而实现了“因山为陵”、“天人合一”的中国帝陵建筑传统和文化理念。

钟山古称“龙山”,早在江东末年,已被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视为“龙蟠”之地,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之君,更不会放过这块宝地,自然会择金陵“龙脉”为葬地。后来,孙中山、蒋介石都选择此地为自己的归宿,也是因为钟山是风山宝地之故 朱元璋选择在钟山之阳建造陵,钟山之阴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对应,尊卑昭然,这完全符合古代“风水”要义。

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在风水上称“华盖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处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而最早将这块地盘视作风水宝地的是梁代高僧宝志和梁武帝萧衍;

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称“小虎山”,从风水地貌上分析,正处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与孝陵之东的“龙砂”之象左右对列;这座如屏的小山就是孝陵风水中的“案山”,

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钟山浦”也具有灵动的“朱雀”风水特征。这样孝陵陵宫及宝城就具备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左向右流淌的形势,这种水在风水上称“冠带水”,自然形成,十分难得。

在明、清帝王陵的择址上,表现最为明显。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是龙脉来源;陵区以昌瑞山为靠山,东侧的鹰飞倒仰山为青龙;西侧的黄花山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钟的金星山为朝山;远处的影壁山为案山;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屈曲流过,环抱有情。

清东陵是“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青山环护,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